5月16日,青岛长荣场站“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市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图书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共同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一带一路”国际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观展 (郭翠潇 摄)
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副校长阿斯塔尔·希克米托夫,”一带一路“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达吾林,孔子学院院长阿克木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大大兼副所长朝克、阿地里·居玛吐尔地、郭翠潇,哲学研究所祖春明出席了开幕式。五洲传播中心、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馆对此次展览活动予以了支持。
来自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的师生约350人参加了开幕式,16日当日参观展览人数超过800人,变异怪婴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美国、巴基斯坦、阿塞拜疆,印度、意大利、土耳其、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国际留学生。
此次展览用40块展板,容纳了近百张图片和一万多词的英文介绍,内容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60多种史诗传统。展览还专门设立了哈萨克族史诗专版,介绍中国境内哈萨克族史诗传承情况。据悉,此次“中国史诗传统”展主要基于两个目标。一方面展示中国史诗传统的基本面貌,策动老爷车介绍史诗的类型与流布、史诗演述人与史诗代际传承、史诗演述与民俗生活、史诗文本与文化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回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口头史诗传统领域的建档历程和多重实践,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
开幕式 朝克致辞 (郭翠潇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与哈萨克斯坦的交流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大大兼副所长朝克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社情民意基础,人文交流则是民心相通最可依赖的桥梁纽带。此次‘中国史诗传统’展,万圣夜人偶事件簿1正是深化中哈之间的人文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一种新型学术交流形式。”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第一副校长布尔库提巴耶夫会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时也表示:“这次展览的意义很大,这样的活动能够增进中哈两国人民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促进中哈两国民心相通。”
“这次展览很特别。以往高校来举办展览,大多是介绍本学校的情况。但这次中国社会科学院带来的展览是关于文学的展览,而且是文学中的史诗,安杰利娜朱莉是比较小的领域。一开始我们担心感兴趣的人少,没想到展览吸引了很多人,”此次展览的承办方之一——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一带一路”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达吾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展览开幕前,师生们提前一个小时就来观展了。放在展览场地的百余本介绍中国史诗传统研究的小册子很快便全被领走。”
达吾林教授认为:“这次活动体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很高的水平。展览选取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史诗传统,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从各个地方前来观展。”
“回顾过去,中国史诗传统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和整体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中国史诗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史诗研究专家朝戈金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有了更便捷的手段来记录、存储、描摹、传播、弘扬、振兴包括史诗传统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怎样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展览开幕式 (郭翠潇 摄)
作为展览配套的学术交流活动,1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克研究员、哲学研究所祖春明副研究员先后围绕“中国濒危语言与民间文学抢救保护”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这两个主题面向该校孔子学院的师生举办了学术讲座。
孔子学院的教师柯拉热是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她高度评价此次展览,认为展览“内容贴近哈萨克斯坦的文化。现在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展览加讲座,对学生来说,很好的学习方式;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一次活动意义非凡。”
据悉,此展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合作筹建“中国研究中心”的学术交流活动之一。此展览将在该校图书馆、东方学系、学生服务中心等多个场馆巡回展出。参观“中国史诗传统”展也将作为该校各国学生的夏令营活动之一。
展览期间,中哈双方代表还就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研究中心“的选址、学术交流和研究计划进行了磋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中国史诗学“课题组此次展览提供了内容支持。
据悉“中国史诗传统”展是全球巡展,哈萨克斯坦是首站,未来该展览将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中国研究中心的建立到其他国家展出。(朱紫阳 实习生 孟瑶婷)
(责编:孟瑶婷(实习生)、孝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