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揽才放大招
更宽松甚至“零门槛”的落户政策、更优惠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长三角多地在吸引人才方面持续加码。不过,万圣夜人偶事件簿1在业内人士看来,相比“抢到人”,“留住人”“用好人”更为重要。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各地在“招智引才”领域的竞合日趋白热化。
“引才”各有妙招
户籍,一直是一二线城市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
上海近日出台的《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五大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将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居住证积分和落户政策,安杰利娜朱莉加大新城对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
南京也有相同操作。今年2月,南京在《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全面放宽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区城镇地区落户限制,对持有上述四区居住证、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的人员,即可办理落户。
苏州去年底发布《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提出,落实租赁房屋常住人口在社区公共户落户政策,经房屋所有权人同意可以在房屋所在地落户,100010网上营业厅也可在房屋所在地的社区落户。
“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作用下,包括人口需求缺口持续扩大,引发了人才乃至人口的总体性紧张。”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旋律,而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质量发展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强劲需求,空心计构成了人才资源紧缺的结构性背景”。
“此外,主要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城市间的进位竞争加剧,客观上也推动了以人才为战场的争夺战进一步白热化。”何雨说。
“各地大力吸引人才,是推动城镇化的手段之一。”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力推动人才引进,对优化人口结构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留人用人”更关键
如果说“抢人”是道必答题,在城市发展这场考试,莫桑比克射击法能否答好“留住人、用好人”这道自选题,才是“得高分”的关键。
在何雨看来,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与更优的生活质量。“要留住人才,让他们在城市扎根。核心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人才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生活上有获得感,在宜居上有认同感。”何雨进一步表示,“那些创新创业环境优越、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公共服务高质充裕、宜居体验良好的城市,有望笑到最后。”
华略智库合伙人、金融研究院院长赵永超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向深度推进,人才的涵义不断变化,除传统意义的高层次人才外,一些代表新兴行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资源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持续创业者、大型企业高管等都将是人才争夺的热点。引入人才后,要进一步鼓励其在本地发展事业,以“事业合伙人”的心态和机制吸引集聚新兴人才。
此外,赵永超建议,要突出留人用人的法治化环境。法治化的留人用人环境,是各地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要将人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看待,在保护人才合法权益方面发力,除在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服务外,要格外重视营造公平环境,尊重人才的合理激励权和知识产权,发挥人才潜在价值。
城市文化软环境也至关重要。赵永超认为,留“人”更要留“心”,建议各地重视挖掘本地文化中有关“创新”“开放”等方面的文化要素。“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人才吸引力,不仅源于高端岗位、发展潜力,更得益于文化方面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要在日常工作和人才服务中体现这种导向,逐步培育人才的归属感。”赵永超说。
严跃进建议,吸引人才的同时,应该给予更好的发展环境空间,让人才可以随着城市发展而成长,而不是受制于诸如评职称等行政性规定。
吸引人才在城市扎根,住房是绕不开的话题。
“引进的人才往往是潜在购房群体,客观上将增加本地房地产市场需求。”严跃进指出,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应注意防范市场风险。
在何雨看来,人口流动的直接影响是资源的空间大腾挪。“财与物是随着人走的,可能会加剧区域间房地产市场的失衡: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口与优质人才的中心城市、大城市、沿海城市,房价应该会获得进一步支撑。相反,那些人口、人才净处于流出状态的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前景需要审慎研判。”何雨说。
(责编:王仁宏、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