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无限竞技之完美停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谁能代表2019年度商业最强驱动力?点击投票,评选你心中的“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原标题:永辉收购中百遭发改委特别审查 零售商大举扩张藏隐患
财联社(北京,记者 李丹昱)讯,物美入主麦德龙中国扩大零售版图的同时,另一零售巨头永辉超市(601933.SH)的并购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只是后者的扩张显得并不顺遂。
11月12日晚间,永辉超市公告称,于11月11日收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特别审查告知书》,其要约收购中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百集团”)因涉及外商投资而被启动特别审查。
永辉超市相关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审查已经展开,公司方面正在积极配合发改委的相关工作,至于何时会有结果,四元素魔法书尚无法确定。
新零售行业专家鲍跃忠认为,这种情况在业内并不多见,意味着永辉超市收购中百集团可能会出现新的变数,“中百集团本身也比较复杂,即使收购成功,永辉有没有能力做好整合也存在未知数。”
收购中百或为无奈之选
据了解,永辉超市收购中百集团已经通过国家反垄断调查,此番特别审查是因为永辉超市涉及外资。据该公司2019年三季报显示,其第一大股东为牛奶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9.99%。牛奶有限公司是亚洲著名的零售集团,设立于香港,旗下拥有7-11在华南地区经营权、内地万宁经营权,神秘圈之魔镜以及香港美心50%权益等。中百集团则为国资企业,控股股东为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此前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时也曾出现相似的情况,最终这起并购案未能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调查,被拒后汇源业绩一落千丈,估值亦受到影响。此次特别审查,对中百集团的影响会比较大,因为该标的本身存在较多问题,永辉超市即使收购失败,影响则有限。”鲍跃忠告诉财联社记者。
从业绩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中百集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7.3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8%;归母净利润3748.60万元,英美大炮战同比下降91.99%。该公司连锁网点有1255家,涉及超市、便利店、电器城等业态,但主要服务范围为湖北省,全国性业务开展有限。
而永辉超市自2013年入股中百集团后,市场对其抉择一直存有疑问。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透露,中百集团近年保持盈利主要得益于拆迁款补偿,其作为老牌国企,品牌老化、缺乏系统管理等问题较为突出。
在此次要约收购提出前,永辉超市持有中百集团29.86%的股份,其中,其直接持有中百集团5.00%股份,旗下子公司重庆永辉、永辉物流分别持有中百集团15.02%、9.84%的股份。此番收购,东京食尸鬼店长永辉超市希望将持股比例提高至最多不超过40%。
“永辉超市执意入股中百集团有些无奈,此前接触的家乐福中国、麦德龙中国等标的先后被苏宁、物美拿下,永辉急需巩固市场。”上述业内人士指出,至于中百集团能否帮助永辉占领市场,形势并不乐观。
此前,永辉超市曾接触过家乐福、麦德龙,并希望与腾讯投资家乐福中国,一度进入谈判阶段,最终却在苏宁掷出48亿元的报价后,中止了该收购意向。
“永辉选择中百集团,也是考虑到未来生鲜超市与卖场融合是一个趋势。”新零售专家云阳子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线下门店估值不高,价格处于低位,现在买入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大举扩张下暗伏的隐患
根据此前的公告,永辉超市此次预定收购股份占中百集团总股本的比例为10.14%,要约收购价格为8.10元/股。也就是说,该公司需要准备约5.59亿元的收购资金。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的48亿元人民币定价、麦德龙中国19亿欧元的估值相比,价格并不高,但此举能否提振永辉超市现有业务却值得探讨。
“永辉超市近两年资本支出急剧增加,加速开店与收购同时进行,还要支持新零售业务,将导致2020年利润承压。”一位零售业从业人士指出,永辉目前在行业内属于高估值企业,是因为之前新零售业态并表遗留下来的,在永辉云创剥离出上市公司后,该估值会被逐渐消化。
从永辉超市近年业绩表现来看,2017年其营收、净利增速下滑明显,2018年底剥离永辉云创后,业绩才有所恢复。2019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5.43亿元,同比增长20.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38亿元,同比增长51.14%。而永辉云创在独立后,业绩依然不佳,永辉超市于今年5月曾斥资2.66亿元增持其股份,被业内解读为向其“输血”。
一边驰援新零售业务,一边扩张线下门店,永辉超市的资金链也面临压力。“在外资零售企业纷纷撤退的情况下,看不到国内零售企业大举收购背后的逻辑。无论是永辉还是物美,资金都不算充裕,依靠发债等方式融资,这是非常危险的。”鲍跃忠直言。
鲍跃忠进一步表示,无论是外资零售商还是本土大卖场,在电商的冲击下,单店业绩都面临瓶颈,“物美、永辉单店业绩都在下降,新开店、收购店管理并不突出,新零售业务更是拖后腿。”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则向财联社记者指出,在过去十年间,实体零售业的主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由2009年的4.5%上升到了2018年的8.9%,近乎翻番,零售业的流量红利已经见顶。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销售额却无法得到提升,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企业利润的下滑。
不仅如此,随着一二线城市商圈的成熟,零售布局亦趋于饱和。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冲击下,永辉、物美等企业“向上”发展难度加大,只能不断巩固市场,以期与线上融合,并开始从资本性融合向业务性融合迈进。“但其忽略了最基本的盈利能力考量,无论是中百集团还是麦德龙中国、家乐福中国这样的外资零售标的,都没有找到突破现有盈利瓶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