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复旦张江:左手成就A股妖王 右手能治尖锐湿疣?_财经_青瓦遮阳不避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12-11 09:04

来源:首席科创官

近日,青瓦遮阳不避风科创板比武场迎来了第109将——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旦张江”)。

和其它科创公司相比,这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并不陌生。

除了最大自然人股东杨宗孟之子杨溢,是黄奕和霍思燕多年前“隔空骂战”的男主角外,在今年3月,复旦张江还一手造就了新“妖王”——复旦复华。

(图片来源:娱乐圈姑婆)

资料显示,复旦张江位于中国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内,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目前公司无实际控制人。上海医药持有公司内资股及H股合计持股比例为22.77%,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股价“咸鱼翻身”,成就一代“妖王”

成立于96年的复旦张江(1349.HK),系H股上市公司,于2002年8月实现香港创业板上市后,又在2013年12月转上香港主板。前后17年的上市生涯,意味着这家公司已经是资本市场的老朋友了。

不过,abc房源网近年来复旦张江的股价却不尽人意。尤其是在去年,每日成交金额只有几十万元。但自从沾上了科创板概念,公司股价一夜之间便“咸鱼翻身”。

2019年3月8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发行不超过1.2亿股每股面值0.1元的A股,并申请于科创板上市。之后,复旦张江的股价便迎来一波暴涨,最高点涨幅接近50%,不过随后便小幅回落,截至5月20日收盘价为每股6.18港元。

复旦张江这一举动不仅让自己“一夜暴富”,还成为一根导火索,让它的影子股——复旦复华(600624.SH)同步拉升,成为A股3月的新“妖王”。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从3月11日起,fadgfhhjhh复旦复华连续八个交易日收盘涨停。到第九个交易日(3月21日)下午,复旦复华回复媒体称“肯定没有参与第一批科创板”之后,股价应声下跌。5月13日,复旦张江获上交所受理,复旦复华的股价再度攀升。

复旦复华股价(图片来源:东财choice)

那么复旦张江和复旦复华之间,除了名称相似,还有什么联系呢?

首席科创官发现,复旦复华的控股股东复旦大学持有复旦张江3.32%的股权。复旦张江的9名董事中有3人为复旦大学毕业,其中包括董事会大大兼总经理王海波。凭借这点微弱的关系,就能触发复旦复华股价猛涨,可见市场期望之高。

有意思的是,除了复旦复华外,还有一家叫张江高科(600895.SH)的上市公司股价也在同样的时期被拉了好几个涨停板。只可惜,真正持有复旦张江股权的上海医药,无限竞技之完美停车股价却没有这两家“名称影子股”如此好的表现。

而国内市场之所以对科创板概念股如此追捧,自然是看好了公司的发展潜力。那么,要上科创板的复旦张江到底有什么真功夫?

“三张王牌”,打遍天下

复旦张江是凭“三张王牌”行走江湖的。

招股书显示,公司主导产品为艾拉、里葆多和复美达。其中,艾拉、里葆多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上市,复美达于2017年上市。

艾拉是公司国内独家销售产品,也是世界首个用于尖锐湿疣治疗的光动力药物。复旦张江称,与传统疗法相比,这种药物能显著降低尖锐湿疣复发率。

什么,尖锐湿疣?你没看错,就是那个经常能在新闻里看到的性传播疾病。尽管曝光率很高,但据统计,2016年全国报告发病人数却仅为34.08万。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

不过,四元素魔法书对这一数据,复旦张江持有保留态度。公司在招股书里认为,这一数字对于其他常见疾病患者人数来说偏低,该疾病的潜在市场容量较大。

2016年-2018年,艾拉贡献营收分别为2.59亿元、3.05亿元和3.94亿元,分别卖出了48.88万支、57.52万支和69.96万支。

除了艾拉之外,里葆多是复旦张江的第二张“王牌”,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和艾拉相比,里葆多卖的更贵,在2018年平均单价是3748.5元。

售价高昂并不意味着无人埋单,2017年,里葆多在我国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终端销售排名第6位。2016年-2018年,里葆多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41亿元、3.60亿元和3.74亿元。

复旦张江的第三张“王牌”是复美达,这是一种治疗鲜红斑痣的药物。鲜红斑痣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网扩张畸形,发病率约为3‰到4‰,全世界约有2000万患者。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复美达平均单价为3813.98元,售出约1.5万支。这价格,也算是药品里的战斗机了。复旦张江称,复美达治疗次数越多,改善程度越高。

可是首席科创官查阅资料发现,复美达每支为0.1g,成人一次治疗大约使用3支,也就是治一次起码要花1万块。多次治疗再加上经销商赚差价,这笔费用想必不是个小数字。

2016年-2018年,艾拉、里葆多和复美达三种产品为复旦张江贡献了96%的销售收入。但据招股书,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取决于新产品的成功研发和后续的产业化、市场化,公司对新产品的研发正不断探索。

(图片来源:招股书)

不过,科创新产品从研发到上市销售的整体流程耗时可长达10年或以上,成本高昂,且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新药能否上市还是个未知数。

业绩增长道阻且长

除了新药上市的不确定性外,复旦张江在经营业绩、研发投入和子公司三个方面,也让外界操碎了心。

2016年-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39亿元、5.11亿元和7.42亿元,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5亿元、0.46亿元和1.18亿元。业绩表现并不稳定,盈利水平也无较大起色。

一方面,公司业绩增长能力一般;另一方面,报告期间的研发投入也停滞不前。

2016年-2018年,复旦张江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12亿元、1.16亿元和1.16亿元,占营收17.51%、22.69%和15.59%;同期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4.75%、49.55%和47.24%,约为研发的3倍。

众所周知,无论国内外创新药企,研发投入高都是标配。

据券商中国统计,2017年美国研发投入第一名是默多克集团,研发费用是102.08亿美元,占营收的25.44%;同年中国的研发投入第一名是恒瑞医药,研发支出是17.59亿元,占营收的12.71%。

如果把自己定位为普通制药企业,那么复旦张江目前的研发投入无可厚非,不过,复旦张江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要“成为生物医药界的创新者和领先者”,那么目前不断降低的研发占比显然不是个好现象。

除此之外,研发投入的另一重要指标是研发人员。2018年底,公司拥有研发人员92人,营销人员292人,研发人员比营销人员整整少了200人。也许是为了增加研发投入,公司正在大量的招聘研发人员,近期招聘的13个职位全部为技术岗。

(图片来源:招股书)

招聘员工能够让研发回血,可是赔钱的子公司又该何去何从呢?

据了解,复旦张江旗下共有4家控股子公司,2018年度净利润都为负,其中上海溯源亏了近半副身家;3家参股公司中有一家净利润以正,但全年净利润仅有7400元。

另外,复旦复华于2018年底注销了一家“15岁”的控股子公司——上海靶点药物有限公司,主要原因是其在研项目未达到预期,以及研发人员结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靶点在天眼查的年报显示,2013年和2014年,公司从业人数仅为2人。2016年和2017年,公司社保参保人数仅为1人。

对此,首席科创官致电对方投资者关系部门,部门方经理向记者解释道:“上海靶点是合作的一个公司,不是‘一人公司’,有特殊性,其实是全员缴社保的。”这样看来,复旦张江对这家曾经的控股子公司可谓是“放养”的态度。

如果公司能上科创板融资,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改善?拥有2款独家产品和1款仿制药,但新产品上市遥遥无期的复旦张江老本还够吃多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