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向未盈利生物药企伸橄榄枝 门槛降低几率几何?_财经_韩美味加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12-22 18:00

【线索征集令!】你吐槽,韩美味加盟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业耗时长、投入高、成功率低成为制约投资的“症结”所在。

8月31日,关于全国政协《支持未盈利生物制药企业在A股创业板上市融资的提案》,证监会在官网回函表示,依法创造条件引导尚未盈利或未弥补亏损的生物医药等创新企业发行股权类融资工具并在境内上市。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和监管规则,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高科技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上市。

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万圣夜人偶事件簿4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达3485家,2017年全年共419家企业实现IPO,融资2186亿元。全年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80%,其中生物医药企业32家,融资147亿元;2018年上半年共63家企业实现IPO,融资923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企业3家,融资31.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年中,百济神州、万春药业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赴美上市一度成为创新药企业的不二选择。

而今年4月港交所发布新规以来,softupnotify.exe已经吸引诸如歌礼生物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百济神州试水美股、港股双重上市。赴港上市热潮背后,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已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两极分化现象也十分显著,不同类型企业需要对标的选择做出更准确判断。

香港市场更加趋于理性,上市门槛较低;而内地市场估值和流动性具有一定优势。

我国创新药领域的迅猛发展之势也加剧了资本市场的火热程度。

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创新药领域发生27起PE/VC投资案,涉及52亿投资额。另据Evaluatepharma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医药研发投入已达到了1454亿美元(不包括医药生产投入),2012年到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4%。随着新药研发成本的不断攀升,全球医药研发投入预计在2021年将会达到1600亿美元,小地鼠的花园2016年到2021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9%。

对比全球,中国的医药研发投入占比较低。但2012-2016年间,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平稳上升,5年来年复增长率达19.2%,远高于全球的2.4%。2013年开始,我国创新药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预计 2018-2020年期间,将有10-15个自主研发的新药获批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17年医药股股价涨幅前十的股票,有一半以上是创新药企业。其中恒瑞医药更是收获将近2000亿元人民币市值的涨幅。

根据广证恒生研报显示,过去制约我国医药行业创新的因素,一是以药养医的体制导致劣币驱除良币,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二是过去的审评审批监管体制导致我国新药审批时间过长、剩余专利期限过短;三是前些年创新药的赚钱效应并不明显。

除了研发过程的长周期,奇妙黑板画资金的投入也成为长期以来发展创新药的难题。因为融资限制,此前美国一度被创新药企业视作首选“标的”。

一位新三板创新药企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美国,早期介入投资的机构,后续可以通过纳斯达克市场退出。然而,在中国,此类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大批原来优质的创新药企只能远赴纳斯达克上市。新三板市场对于这个退出功能的承接曾经做出过诸多尝试,但最终并没有实现。在今年港股市场伸出橄榄枝之前,已经有很多相关企业处在观望的阶段。”

此前就有多位投资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生物医药企业的高门槛使得其投资专业属性更强,企业需要把核心能力、技术和资本形成通路,长期研发的投入给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长期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不同市场标的的投资者对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判断能力也差距较大,海外市场更多“专业玩家”,相对也就更趋于理智。

对比今年“热潮”不断的港股市场,内地市场相对显得“平淡”。

而港股“热潮”的产生源于4月24日香港交易所发布的IPO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尽管还有诸多例如估值需达到15亿港元,且申请人须至少有一只产品已通过概念开发过程,例如相关药物和安全监管机构,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或欧洲药品管理局所规管的药物已通过首阶段临床测试,并已取得进行第二阶段测试所需的必要监管批准等限制,但新上市规则生效以来,自歌礼生物科技成功打响第一枪之后,华领医药、盟科医药、信达生物制药、方达医药、百济神州、君实医药、亚盛医药、迈博药业等大批仍处在亏损和临床阶段的生物科技企业相继递交招股说明书申请上市。

9月2日,一位广州某中型券商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有需求的企业这一两年大概率会努力登陆资本市场,基于目前一级市场处在资金面相对比较短缺的局面,也建议能融资的公司抓紧时间进行融资,早期投资人对于资金撤出的需求也反映较为强烈。未能成功上市融资的公司接下来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但长期来看发展创新药的趋势不会改变。”

对比港交所,证监会此次抛出“橄榄枝”,需在降低“门槛”等方面做出新的规定。目前,内地市场对于企业的营业收入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从收入标准来看,港交所明确“允许未有收益或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意味着即使生物科技企业没有营业收入也可以申请在香港主板上市。而此前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

此外,在企业估值方面,《指导意见》要求最近一年估值不低于人民币200亿元,而港交所上市规则新政则要求上市时最低市值达15亿港元。相比香港市场内地A股未来对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在营业收入、市值的要求更高。

生物医药企业投资领域长周期和前期持续投入带来的挑战仍是“痛点”。

“针对现在的创业板,对于上市仍有一定盈利要求。医药投资可能最难的点就是不确定性,很多医药公司,尤其是新的化药公司,整个公司管线很少,研发成功与否可能直接决定了公司能否走下去,更加类似单项目制的科技公司,失败了也就结束了。”前述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综观港股市场,受到追捧的优质企业并不少,但也不乏反响较差、几乎没有成交量的企业。区别于A股市场,一旦上市,并不缺乏成交活跃度的现状。而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对于资金持续需求的创新药企来说,港股市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融资能否具有可持续性。

上述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相比港股市场,内地市场的特点主要是流动性好和更高的估值,现在独角兽暂缓,按照目前的市场走势,年内放行的几率很少。不过还是需要注意区别于常规理解下的注册制,即使真的放行,也由于本身独角兽企业门槛较高的原因,真正受益的公司也不会很多,并不具有普惠意义。”(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