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见证传统友谊218.28.225.221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1-05-19 07:37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218.28.225.221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波兰、柬埔寨和肯尼亚的博物馆人士及当地历史学者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这些博物馆陈列文物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让人们一起重温友好交往的历史。

  波兰——

  中国厅见证贸易繁荣

  始建于17世纪的维兰诺夫宫,是华沙为数不多未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古迹之一。今天的维拉诺夫宫也是波兰国家历史博物馆分馆。在其独特的波兰宫殿建筑和丰富的馆藏文物之外,还设有一个专门的中国厅,记录着这个国家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与热爱。

  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调,中国厅墙上的山水绘画、屋顶的金色宫灯,以及厅内陈设的中式风格家具,青瓦遮阳不避风无一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气息。展柜中陈列着上百件中国明清时期的瓷器。这些瓷器有餐饮用具、文墨雅器,也有三彩瓷俑,都是当时的中国窑厂为欧洲定制生产的。这些瓷器既有传统的中国青花瓷纹样,也有欧洲传统主题特色的珐琅瓷,显示出当时欧洲与中国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繁荣。

  “维拉诺夫宫的中国厅是17、18世纪亚欧跨大陆贸易黄金时期的一个见证。波兰在历史上曾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而当时波兰人对中国的热情和向往就体现在维拉诺夫宫的中国厅中。”华沙国家博物馆代馆长武卡什·加韦乌说。

  波兰对博物馆和文物有着特殊感情。在波兰,无论是华沙还是千年古城克拉科夫的国家博物馆里,中国文物都是它们的重要馆藏和展览内容。

  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馆长佐菲娅·格鲁别夫说:“来自中国的文物已经是波兰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着两个国家悠久交流的历史,abc房源网很多展品还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新的思考和创意,也能让我们的年轻人从不同文化中发掘美,这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中波两国文化交流合作项目日益增多。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波兰国家博物馆多次联合策展,进行文物交流和展览合作。波兰国家博物馆在北京举办的《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展,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波兰举办的《文心万象——中国古代文人的绘画与生活》等展览,都得到两国民众的关注和喜爱。

  “文物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在今天这个多元的世界中,fadgfhhjhh交流和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期待在未来有更多机会可以与中国进行文物交流与合作,让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历史,也能加深相互理解,互学互鉴,分享彼此的文明成果,不断推动两国人民的友谊。”加韦乌说。

  柬埔寨——

  铜鼓声讲述文化交融

  一个硕大的圆形鼓面上,雕刻着飞鸟、狐狸、青蛙等各式动物,鼓面中间是一个太阳图案,无限竞技之完美停车被一轮又一轮同心圆环绕。轻击一下,厚重的鼓音久久回荡。在柬埔寨,这种青铜器制成的铜鼓,大多被收藏在柬埔寨国家博物馆。

  柬埔寨铜鼓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至5世纪,距今已逾千年。在古代,铜鼓不仅是用来演奏音乐的乐器,还被用于祈福、求雨等,因此铜鼓也被称作“雨鼓”。近代以来,柬埔寨考古学家在全国范围内,包括金边、暹粒、马德望、班迭棉吉等地,均发现了铜鼓。

  “公元前600年,中国广西、云南等地就已经出现了铜鼓,经过数百年的传播和发展,铜鼓来到柬埔寨。可以说,柬埔寨铜鼓艺术的发源地在中国。”柬埔寨诺吞大学科学学院博士米歇尔·特兰尼特说,铜鼓的发现证明了柬埔寨和中国文化往来的悠久历史,古代高棉文化因为中华文化的影响而更加丰富璀璨。

  东南亚铜鼓文化历史悠久。除柬埔寨外,越南、缅甸、泰国、印尼等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曾经铸造或使用过铜鼓,有些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学者普遍认为,无论是越南的黄下鼓、广昌鼓、河内鼓,还是老挝的乌汶鼓、泰国的知府鼓,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铜鼓都与中国铜鼓有着一定的渊源。

  过去几年来,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不断加深,包括铜鼓在内的柬埔寨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数次来华展出。在柬埔寨国家博物馆馆长贡维列看来,这不仅是柬埔寨展示本国文化的机会,也让柬埔寨和中国的交流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肯尼亚——

  数字化保存交往记忆

  位于蒙巴萨的耶稣堡博物馆隶属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是肯尼亚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在这座人形堡垒建筑中,展示着关于东非贸易与航海历史的大量图片与文物,其中最多的文物是中国瓷器。

  科学家推断,这些瓷器中最古老的已有上千年历史。从年代久远的瓷盘瓷碗,到近代海运贸易带来的瓷花瓶……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承载着中非交往的珍贵历史,也述说着中非人民世代友好的动人故事。

  据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文物、遗址和纪念碑部主管克乌拉博士介绍,在2010年启动的首次肯中考古合作项目中,来自中国和肯尼亚的研究人员对37处古代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进行考证时发现,这些瓷器的诞生年代从晚唐到清代不等,其中一部分极有可能是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团队来到非洲的。资料显示,明代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时,最远到达了肯尼亚的马林迪和蒙巴萨。

  这段宝贵的中非交往史通过电子图片和影片等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在了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网友只需登录博物馆的在线平台,就可以轻松访问相关数字化资料。此外,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还提供有关在线基础教育项目,人们可以在博物馆的数据库中学习相关课程,从而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克乌拉表示,非洲国家珍惜与中国交往的宝贵记忆。欢迎更多中国朋友来非洲访问,期待非中加强传统友谊和务实合作,共迎更加繁荣发展的未来。

  (本报华沙、曼谷、约翰内斯堡、北京5月18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9日 03 版)

(责编:郝江震、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