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太平洋的记忆”征文获奖名单28日在中国驻美大使馆正式揭晓。郑琪 摄
人民网华盛顿12月28日电(记者郑琪)当地时间28日上午,远方的软泥怪“跨越太平洋的记忆”征文获奖名单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的“2020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新年招待会”上正式揭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副校长李百炼撰写的《我在美国当校长》等5篇作品获得一等奖。
今年6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中美建交40周年,中国驻美使(领)馆与人民日报(海外版)面向中美两国留学和互访人员联合启动“跨越太平洋的记忆”征文活动。在为期3个月的作品征集期间,活动共收到近300件投稿作品,作者包括从小学生到耄耋老人的不同年龄人群,其职业亦遍布中美各行各业。参赛作品纷纷以真实的故事、亲身的感受,讲述作者在参与中美文化交流中的生动记忆,以及自身对中美民间友谊的真切感悟。
“旅美侨胞了解中美两国国情,深谙两国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前线守卫2促进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责无旁贷。”一等奖获得者之一、美国韦伯州立大学教授乐桃文的文章,记录了自己旅美35年来通过与美国各界民众坦承交流而赢得尊重的一个个例子。乐桃文写道,“只要我们以诚相待,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努力用他们听得通、听得进的语言去沟通,误会和偏见最终是能够消除的。”
二等奖获得者、美国学生于中美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她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北京读高三时和寄宿中国家庭女主人真诚交往的感人故事。于中美写道,“我希望将来也能和我的中国妈妈一样,给留学生们一个家,国宝档案之觐天宝匣为他们创造有人情味的学习环境,并让他们也在中国找到自己的梦想。”
经征文评审委员会评选,此次活动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40名。部分获奖作品已陆续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跨越太平洋的记忆”专栏。
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跨越太平洋的记忆”征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5名)
《我在美国当校长》(李百炼,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我那八十一岁的语伴约翰》(洪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尊重文化多元 实现文明互鉴》(张斯琦,吉林大学文学院)
《自敬赢尊重 真诚促交往》(乐桃文,美国韦伯州立大学)
《和时代的脉搏同跳动》(梅丽霞,祭天化颜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二等奖(10名)
《在美国夏令营教非裔小学生》(徐潘依如,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
《在美国南极科考站遇见了中国科考站队员》(薛夏,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
《一场“春晚” 一个平台》(林文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马克斯分校)
《“双栖”能力的快乐和自由》(徐平,美国杜克大学)
《我的中国妈妈》(于中美,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创设交流平台 搭建友谊桥梁》(张斯琦、刘雁翎、林瑶,美国北卡华人学者中美交流协会)
《消除误解从我做起》(侯泽茜,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华尔道夫高中)
《隔岸花分一脉香》(孙亚男,山东社会科学院)
《租房之谜》(亮水珠,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哈佛求学益无穷》(王?肭啵?虾Eυ即笱В?/p>
三等奖(15名)
《鲍勃先生》(付迎春,在劫难逃吉他谱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心醉旧金山》(丁学东,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协)
《一碗平凉酸汤面》(童小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
《轻叩历史——斯坦福大学与中国劳工的故事》(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汉语学习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王文琴 、郭瑞芬,南京师范大学)
《我和甄宜芬》(黄峰,美国芝加哥大学)
《我与东方明珠》(塞缪尔·斯蒂芬·博格西安,上海纽约大学)
《点燃文化传播的星星之火》(陈中华,内蒙古科技大学)
《我和我的棒球队》(李青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几封家书》(张倩,湖北省黄石港区残联残疾人活动室)
《传播中华的一滴水》(叶俊青,美国西北大学 )
《三载鲍村,岁月如歌》(刘晋,北京师范大学)
《奇书奇缘》(赵益民,云南大学图书馆)
《留学新路》(朱蓬蓬,美国)
《千里情缘“风筝”牵》(谢文华,广东省深圳路桥建设集团)
优秀奖(40名)
《跨越太平洋的“中餐”情》(刘雁翎,美国杜克大学)
《“魔法钢琴”秀》(李华丽,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学院)
《到儿子班里介绍中国》(姚媛,西安文理学院)
《加州建筑之旅》(李文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的美国学生傲春、傲秋兄妹》(寇祥明,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孔院)
《华裔女孩的身份思考》(林乐乐,上海纽约大学)
《我的朋友托尼》(彭震,山东省淄博市)
《感受美国的越野文化》(刘成羽,美国)
《在美国求学择校》(陈旭,美国马里兰州)
《“中国蓝”小记者访美之旅》(任怿,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我和我祖国的小故事》(张津瑶,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
《读博记——向着隧道口的光奔跑》(王?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且歌且舞且夏日》(蔡昭?,上海纽约大学)
《美国教授二三事》(杨凡,美国南加州大学)
《在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访学》(杨丹,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那 时花 开》(钟丽萍,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孔子学院)
《我的美国留学日记》(周鑫,美国印第安纳布鲁明顿分校)
《美国来了个孔夫子》(丁虹,江苏省张家港市)
《我的导师Frank Weinhold教授》(焦银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跨过海的雨》(王思一,成都市列五中学)
《跨越太平洋的记忆》(汪嘉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个人发展融入时代变迁》(田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
《穿越世纪的“野玫瑰”》(杨子敏,上海纽约大学)
《世间人情皆如是》(杜秀香,美国)
《车上的发现》(严思齐,美国)
《给世界一个微笑》(万军,西南交通大学)
《二元看美国——一位大学生的游学笔记》(卢心语,吉林大学)
《我们的节日》(刘丽敏,福建农林大学)
《美国初识》(徐欢,海军军医大学)
《宁化的语言回忆》(巫恩霓,美国华盛顿州)
《“四海同春”话自信》(段曙东,北京市)
《在纽约感受师友温情》(陈津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我看孟菲斯的第二眼》(叶丹,美国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
《流光溢彩除夕夜》(陈梓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食之大使》(王琳,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我眼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吴海军,广东省人民医院)
《用时间来感恩》(道泳辰,美国西北大学)
《与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闲谈》(李彦瑾,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我的美国新闻缘》(林晓华,西南民族大学)
《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笑出声来——记我在西雅图的留学生活》(田梦,华东理工大学)
【1】【2】【3】【4】【5】【6】
(责编:刘洁妍、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