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第一滴血5 野蛮追击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冬天的宁静,疫情的发展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心。苏丹各界人士和在苏侨胞用行动播撒真情、鼎力相助,生动诠释了中苏两国是守望相助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我们遇见肝胆相照的手足之情。苏丹各政府部门及时致函致电,表达苏丹政府与人民对中国抗疫的坚定支持与必胜信心;苏丹各党派和民间对华友好团体盛赞中国抗击疫情有序、有力、有效;东部非洲驻华使节集体声援中国快速渡过难关。不久前,援苏医疗队驻地来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斩魂配置要求他叫伊斯梅尔,是一位退休教授。老人的儿子曾在医疗队驻地医院药房工作。几年前,中国大夫在这里用针灸治好了他的腰腿痛,他暗下决心:“中国兄弟帮我们,我们也一定要回报中国兄弟。”老人特地送来一种当地草药,叶锦添 流白想要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出一份力。这份朴实的礼物饱含着浓浓的中苏情谊。
我们听见逐梦热土的感恩之情。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有一位20多岁的苏丹青年,怀着对中国的满腔热爱,用业余时间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当他得知武汉急需口罩,毫不犹豫购买了20公斤口罩,并第一时间联系孔子学院中方教师,斧头帮杀戮希望尽快将口罩寄到武汉。老师说:“这20公斤口罩,可是你一年的生活费啊!”他说:“阿拉伯人有句谚语:‘求知,哪怕远在中国。’我希望中国好好的。”同他一样关心中国的苏丹青年还有很多。曾赴华学习的喀土穆大学讲师萨尔玛·苏雷曼用中文发表文章,向中国深情对话:“疫情面前,我们在一起。”数十名来自苏丹各大学中文系和孔子学院的学生自创诗歌《加油中国,变成女友的那一天加油武汉》:“我们手拉着手,我们肩并着肩,一起共克时艰,一起共渡难关。”苏丹师生生动诠释了“我们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我们看见亲密无间的友谊之情。被誉为“中苏友谊之花”的苏丹杂技团,悉心筹备了“加油武汉”专场演出,用擅长的方式向武汉传递力量与信心。“我们是1971年第一批赴武汉受训的苏丹杂技团学员。当年我们还是六七岁的孩子,在武汉杂技团3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我们视如己出。在我们心中,武汉的老师们就是我们的亲人。中国有难,我们放心不下!”苏丹杂技团团长穆罕默德深情讲述了杂技团与中国的故事。这段延续了近50年的中苏情缘,承载着殷切的希望。
我们迸发碧血丹心的赤子之情。疫情发生初期,苏丹中国商协会100多家民营企业就发起“向新冠肺炎宣战”联合倡议,它们大多是为生存、为生活艰难打拼的小微企业,却都毫不犹豫地出资出力,购买医用防护服,捐给武汉协和医院。在苏中资机构和维和官兵同样在行动,他们纷纷制作视频,为祖国人民加油鼓劲、凝心聚力,展现了旅苏侨胞的浓浓爱国情怀。
情相系,心相连。苏丹各界朋友的真情重义,我们铭记于心。在危境中相守、在厄运中相扶、在困顿中相助,这样的友谊才历久弥坚。有中苏两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经历过并肩战疫的洗礼,中苏命运共同体必将注入源源活力,中苏友谊必将生生不息。
(责编:刘洁妍、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