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大处方、不做大检查,消灭石化之现身医院效益却越来越好;下基层、做科普,医生更有积极性;不出县、不求人,老百姓能享受大医院的远程诊疗……自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推动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试点,各项改革举措不断调整、完善,渐次释放出改革“红利”。
如今,“医改”,这项关系着14亿多人民健康福祉的大改革,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着“以健康为中心”加快转型。在探索实践中,以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为特点的“三明模式”成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公立医院改革样本。
2021年,深化医改的各项重点任务已经明确。随着医改不断向纵深推进,好模式、好经验将从试点因地制宜推向全国并落地见效。加快推进“三医联动”,让“救命钱”花到位、解民困;改革薪酬体系,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更好服务患者;完善分级诊疗体系,218.28.225.221让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深化医改,正在铺就一条惠及全民的健康之路。
“三医联动”良性循环 医改提质增效渐入佳境
药价虚高曾是老百姓看病就医的“痛点”之一。近年来,以“药价虚高”背后的利益链为“牛鼻子”,通过“三医联动”环环相扣的综合治理,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保障了医保基金平稳运行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医改宣传栏。人民网记者 杨迪摄
在医药改革方面,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大大、主任黄如欣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介绍,自2019年福建省建立实施药品耗材采购、配送、监管、交易、结算一体化平台和集采常态化机制以来,全省药品耗材集采节约医药费用达38.46亿元。”
节省下来的费用,用到了哪里?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大大许树强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发布会上表示,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降价腾出的空间主要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及时纳入医保支付,总体上不增加群众负担。
在医保改革方面,将群众受益作为落脚点是改革的宗旨。黄如欣表示,青瓦遮阳不避风福建省通过建立职工医保省级调剂机制,改革完善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管理,实行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城乡居民住院报销比例提高了22个百分点。
特别是在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作为中国医改的名片,三明市实施的“双打包”政策成效显著。
“一方面是县域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实行县域医保基金‘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引导总医院(医共体)和医务人员参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
“另一方面实施C-DRG(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规范)打包收付。目前,这一规范覆盖病种组数800组,并配套制定临床路径206个,促进了医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了同病同治、同效同价,让老百姓明明白白看病。2020年,C-DRG结算占比81.6%,节约医疗费用6971万元。”福建省三明市政府副大大张元明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发布会上总结道。
在医疗改革方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则以“三医联动”改革倒逼医院管理提质增效。该院院长李为民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称,abc房源网通过单病种精细化运营管理,以临床路径为抓手,合理使用药品、高值耗材,加强再入院率、平均住院日等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有效应对和化解了药品零加成、耗材零加成及DRG付费、DIP付费等对医院运营带来的挑战。
“此外,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智慧医院建设以及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等举措,医疗质量、运行效率、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医患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李为民说。
创新薪酬激励制度 激发医务人员活力
医务人员是医改施行的主力,鼓励和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是推动医改走向成功的关键。在“以药养医”的弊制全面退出后,如何科学体现和提升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让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职角色?“三明医改”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和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上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徐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场景。人民网记者 杨迪摄
黄如欣算了一笔“账”:三明市针对医疗行业特点,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达9次,涉及调整项目8421项;设立了药事服务费等项目,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改革前提高了24个百分点,fadgfhhjhh达42%;实施全员目标年薪制,党委大大、院长和总会计师年薪制等措施,切断了个人薪酬与科室收入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医务人员收入增长了2倍,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由改革前的25%提高到2020年的46%。医院运行支出结构得以优化,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劳动价值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三明市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市属22家公立医院在岗职工平均年薪为4.22万元。2020年,这一数据达到13.37万元。其中,医生年均收入从5.65万元增至16.93万元,主任医师平均年薪29.35万元,最高达59.8万元。
激励和约束并重。令人振奋的激励背后一定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三明在医改中,为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每年对医院主要责任人和其他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对医院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价。”许树强介绍。
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院有大处方、大检查等不合理的超预算行为,需要医院自行承担。如果医院用最节省的方式治好患者,管理好患者的健康,省下来的费用可以结余留用。这样一来,老百姓健康水平越好、生病越少,医务人员拿的工资反而越高,进入良性循环。
此外,医生可以通过常下基层做健康科普“赚工分”,“工分”转化为工资收入,也从另一层面提高了医生的收入水平。对院长的考核结果也直接影响本院医务人员的工资。院长对医改政策执行得越好,全院医务人员拿到的工资就越高。
为了盘活医疗人才资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同样进行了符合行业特点的有益探索。
李为民介绍,通过健全医务人员培养评价制度,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医务人员破“五唯”变“五重”——重医德、重贡献、重水平、重效果、重创新。通过提升医务人员福利待遇,为年轻医务人员拓宽成长平台,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完善医务人员安全保障机制,解决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后顾之忧。
“建高地”“强县域” 推进分级诊疗落地实施
分级诊疗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关系医改成败大局,其目的是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前提下,让老百姓实现大病、重病能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突出问题,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医生对乡镇卫生院发送的医学影像进行远程诊断。这一举措实现了乡镇卫生院的影像检查达到县级医院诊断水平,既节省了群众从乡镇到城关的往返时间和路费,还能快速获得诊断结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人民网记者 杨迪摄
为此,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必须紧紧抓住“建高地”“强县域”两个突破口。
如何“建高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副主任翟晓辉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解释,“建高地”就是要依托高水平医院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发挥牵头作用,打造医学高峰,引领行业发展,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建高地”还要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优质医疗资源比较紧缺的省份纳入试点,完善合作方式、引导机制,提高试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建高地”也要推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不断缩小区域间医疗技术能力和专科水平的差距。建设一批综合服务能力强的临床专科和临床专科群,使其成为区域医疗中心的支柱,提升不同医疗机构间在医疗质量管理和专科能力建设方面的同质化水平。
如果说“建高地”解决的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优化、扩容的问题。那么,资源扩容后要辐射、下沉、普惠基层民众,则需通过“强县域”来实现。
“要切实发挥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的作用。”谈到如何“强县域”时,翟晓辉强调,这需要持续推进县域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发展社区医院,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当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在“强县域”的具体过程中,“医共体”模式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路径。
以三明实践的紧密型“医共体”为例:每个县组建总医院,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乡镇卫生院由总医院全面接管,作为总医院分院;健全健康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分院在行政村延伸举办卫生所,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一体化;人、财、物高度集中统一,将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政府补助经费,打包给总医院,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加强对“医共体”的绩效考核,促进医防协同,推动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从三明放眼福建全省,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覆盖了所有县域。黄如欣表示,通过加大县域补短板力度,筑牢“网底”,重点加强薄弱专科能力建设,“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县级公立医院床位增幅比省市级高出10个百分点。全省95%的县域医学影像等六大中心建成投用,基层诊疗人次占比较2015年提高5.3个百分点。
2021年,深化“医改”正全面提速提质。随着越来越多成功的医改试点经验和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应用,一个更加科学、普惠、便民、高效的医疗卫生环境秩序正在加快形成,为人民群众带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