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替补阴差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0-06-27 10:30

“人不负青山,替补阴差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丰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极大地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为此,记者采访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大大郭青。

谈学习体会:三个导向、三种属性、三大观念

记者: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请您谈一谈学习体会和实践心得。

郭青:2005年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首次提出;2020年4月21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首次提出。从“两山论”到“人山论”,这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必将指引我们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引向纵深。

第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强化了“三个导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题、目标、结果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三面”,导向则是行动的指引和方向,“三个导向”是我们学习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科学论断的重要工作方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来源于最基层的发展实践,发轫于经济发达的浙江区域,饱含了深邃思考,折射了关系到“国之大者”的问题导向:我们国家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而发达国家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们当时的快速发展中已集中显现出来,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显然是行不通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若再不改变,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最紧迫的地方入手,凸显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尔后又多次作出精辟阐释:“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指出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为我们树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导向。不仅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而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5088音乐网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这一结果导向呈现了大国领袖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情怀和远见。总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维导图和方法路径。

从安康近年来的发展实践来讲,安康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在“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下,“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取向,“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是以加快发展为主要取向,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最大两难选择,我们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经济作为“两山”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十二五”以来,相继作出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战略决策,提出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确立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新路。既做到每年发展有增量、每年结构有优化,又做到将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不仅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富硒种植、山林经济、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成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的重要支撑,而且守住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城市水环境质量、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和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

从实践逻辑理解“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科学论断,正是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统一。从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2020年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表明今日之中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人不负青山”观念已深入人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青山定不负人”实践已开花结果。

我们将牢记殷殷嘱托,持续将绿色生态视作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为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拓宽新路。

第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揭示了“三种属性”。“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向我们揭示了“青山”兼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本质;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而“人”的需求则具备社会属性,发挥着最为积极作用。尽管如此,并不是说“人”可以对“青山”予取予求,“人不负青山”是人与自然良性关系的前提,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呈现出源流关系,而不可倒置为“青山不负人,人定不负青山”。如果人类的活动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以破坏生态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人负了青山,超出了大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光荣使命反激活致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势必伤及自然属性而最终丧失经济属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身,社会属性也就无从谈起。安康历史上“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的水患及地质灾害就是明显的例证。如果人们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一系列活动,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将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组织并使用起来,生态优势就会转化为经济优势,也就能够更好地满足发展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人有负青山,绿水青山保护不好、利用不好,就是“穷山恶水”;人不负青山,绿水青山保护好、利用好了,就是金山银山。这实质上也是保护、发展、分配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在安康非常典型地体现为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关系。我市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让贫困群众镶嵌在绿色产业链上,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从而加快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这些国土增绿、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举措,就是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的协调统一,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

第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体现了“三大观念”。“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的这个“定”,体现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尺度把握。

——体现了大历史观。生态文明思想从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生态文化中吸收养分,从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世界文明兴衰演替中汲取智慧,总结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规律性。“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判断也从是历史中走来,平利早在唐代就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而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 ,茶产业重新焕发了活力,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青山依旧在”,从中透析了几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发展历程,再次得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互为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定论。

——体现了大民生观。贫穷不是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如果不能让人民得到经济实惠,就会失去动力,也是不可持续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安康实践“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才能“不负青山终得金山”。

——体现了大治理观。“定”是一个勿容置疑的判断,一旦“人有负青山”,就必须付出触碰高压线的代价,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11月14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大大郭青在汉滨区大河镇调研新社区工厂。

谈安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历程:思路决定出路

记者:据我了解,安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相继被命名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实践“安康样本”还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请您介绍一下生态文明理念上升为安康区域发展战略的过程。

郭青:安康生态文明建设确实经历了一段艰辛历程。这个艰辛主要是不断突破市情认知上的固化思维,用开放的意识来认清发展要素、研究发展规律、催化发展潜力的过程。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到2016年这一段时期,为探索期。正如我前面所介绍“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下,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最大两难选择,青岛长荣场站安康既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老路,又要摆脱因守护青山绿水而出现的贫困,我们必须要为欠发达地区和生态功能区闯出一条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让“两山论”绘就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样本。2013年7月,市委作出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发展决策,提出了生态美、城乡美、和谐美和产业强、百姓富、保障好的奋斗目标。坦率地讲,当时作出这个决策时,还是有不少争议的。当时在相当层面的干部群众中存在四种认识上的误区: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的误区;认为加强环境监管会牺牲本地发展权的误区;生态好了发展就慢了百姓就穷了的误区;限制开发就是限制发展的误区。这四种误区都与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比如,有的同志认为生态好就是贫穷的象征,没有去反思安康过去拥有生态资源优势却发展滞后,主要是产业组织方式落后的原因。当然,安康的生态本底好,与过去交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有关系,客观上导致没有过度开发,更幸运的是,我们在高污染、高消耗的模式还没有成为主流的时候,就开始按国家要求扎扎实实搞生态文明了,就开始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思路了。再比如,有的同志认为我们保护生态、保护水源,是为国家做了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难道安康自己不需要好的生态?不需要洁净水源?“生态对安康来说,是宝贝、是生命,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安康的生态首先是安康人的生态,把生态搞坏了,安康人首先在这遭殃。”对于我们放下守旧、狭隘的市情观也是很好的教育帮助。由于我们用好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锐利武器,成功破除了干部群众中一度存在“认识误区”和头脑“贫困”,在发展倒逼、舆论倒逼、考核倒逼、监督倒逼中,通过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安康特色经济壮大和内生能力增强,努力为全市人民群众创造巨大的生态和经济福祉,使安康把保护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由“选择题”变为“必答题”,逐步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个阶段:从2016年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这一段时期,为跃升期。2015年“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被提出,为安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市委综合研判安康内在条件、外部环境、阶段特征和动力支撑的新变化,在2016年2月召开的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上,将“十三五”发展总纲确定为“追赶超越、绿色崛起”,这也是打造美丽富裕新安康“升级版”的主题主线。同年12月召开的市第四次党代会,对安康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作了定位,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目标,为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打造西部乃至中国生态经济强市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系列决策是把追赶超越放在西北地区大格局中来谋划,把生态经济作为绿色崛起的基本内涵来把握,在认真分析安康拥有中国最大的富硒带、最洁净的水源,森林覆盖率位列西北地区50个地级市第2位,经济总量位列第14位等综合因素后确定的,明晰了追赶超越的对象标杆和持续保持发展上升通道的重大牵引。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廓清思想迷雾的探索,这个阶段则是全面系统的提升,不再是单方面推进,而是以优质的生态产业为核心,变异怪婴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科学的生态布局为支撑,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导向,以完备的生态机制为保障,打造“五位一体”生态经济基本框架,安康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不断丰富,生态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成效更加凸显。随着安康经济增速连年领跑全省,生态环境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安康蔚然成风,安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也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被认同。

第三个阶段:从党的十九大到现在,为成熟期。通过对位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在2018年1月召开的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安康发展,不能单一理解为我市某个方面的工作内涵,而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战略决策,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制度及其执行力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脉络清晰、操作性强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比如,相继颁布了《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安康市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三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制定《安康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差异化分类考核体系,将全市划分为循环发展区域、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和聚集发展区域“三大区域”,促进绿色发展、错位发展,等等。

当前,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深刻领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科学论断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坚定不移走好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质量发展新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大的生态红利和经济福祉,让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颜值担当”。

谈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生态经济就是安康彰显的最大特色

记者:刚刚您谈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发展总纲,这充分体现了对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视,请您谈谈是如何把握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理念之间的关系?能否为我们通俗地介绍一下您所说的“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郭青:对于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十三五”发展总纲,不能简单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只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忽略了其他发展理念。虽然生态优势是安康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活力,我们的发展重点也需要通过绿色发展来体现,但绿色发展务必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互融合、一体推进,安康正是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找准其他发展理念的切入点,打好新发展理念的“组合拳”。

创新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是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主攻方向。比如,我市以即食食品为代表的富硒魔芋深加工产品已占到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富硒魔芋仿生食品、休闲食品、医药保健制品系列产品,改变了过去以卖鲜魔芋原料和魔芋精粉粗浅加工为主的单一产品,加工魔芋膳食纤维,较最初鲜魔芋原料附加值提升了17倍,这些附加值递增都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的。

协调发展保证发展的均衡和全面,是优化区域生态功能布局的抓手。比如,我们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生态空间布局,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开放发展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引入,通过借力、借智、借势汇聚发展动能,是绿色循环产业体系补链、延链、强链的必由之路。比如,我市注重柔性引才,大力实施“一业一站”计划,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市级院士工作站6家,市级专家工作站37家,引进“两院”院士9人、高层次和紧缺性特殊人才576人,涵盖生态经济各个领域,促进重点行业技术攻关,从高级生产要素上培育了竞争优势。

共享发展最大限度为人民群众创造生态福祉,把生态经济的“蛋糕”做大和分好,是绿色发展目的所在。比如,我市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特别是我们把本地特色的富硒产业作为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支撑,山山水水成为可持续脱贫的“聚宝盆”“金饭碗”,已带动20.03万户68.77万群众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增收致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所以说,“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是五大发展理念与安康实际的结合点、关键点、发力点,推动安康发展行稳致远。

我市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生态友好型产业在GDP中占比超过65%,昔日以伐木为主的“木头经济”、以矿产为主的“石头经济”让位于以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为主的“生态经济”。概括起来,生态经济化的核心要义是把生态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富民惠民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合乎绿色发展的要求;经济生态化则必须符合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要求,是契合生态优先的要求。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两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什么时候偏重一端,或者说经济生态化的制度刚性约束没有到位,那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就会失衡,高质量发展也会失序。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是坚决守护好安康的青山绿水,不断巩固提升生态优势,走好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做好“山水人”三篇大文章

记者:安康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近年来多个业态实现了井喷式增长,请您介绍这是如何做到的?

郭青:我们坚持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是安康绿色发展的命脉,目前已构建了三大产业体系,优先发展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壮大发展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纺织丝绸等绿色工业,加快发展医养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绿色金融等新兴产业,其中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势头尤为强劲,主要是我们针对“山水人”是安康最丰裕的资源禀赋,是群众创业致富的优势和潜力的客观实际,做好“山水人”三篇大文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

具体来讲,做好“山”篇的文章主要是发展富硒产业和山林经济。对富硒产业的重视,加深了我们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科学论断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将继续围绕打造富硒首位产业和千亿产业链目标,推动安康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富硒产业打造成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是市委“十二五”时期作出的一项决策,基于富硒产业最具成长性。富硒是安康得天独厚的资源,安康是目前资料显示天然富硒土壤覆盖地区最广、硒含量地层最厚、最适合开发利用的富硒资源区,硒是人类健康养生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富硒产业具备成为高增长、大贡献产业的基础;最具带动性。富硒产业是农户、基地、企业广泛参与构成的全产业链条,对于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推动就地城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最具持续性。富硒产业发展得多快多大,它都没有对环境带来污染,也不是高耗能,而且能富民惠民,是安康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实践证明,市委这项决策已转化成为富硒产业跨越发展的生产力,通过建成全国唯一的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带动富硒产业产值连续7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支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9年富硒食品产值达到544.31亿元,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超过7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在关怀下,富硒产业已成为安康一张靓丽的名片。

以安康富硒茶为例,安康产茶历史悠久,在唐朝时就出产贡茶,但规模一直不大,到2012年时,全市茶园面积为48.2万亩。经过这几年密植茶园改造提升等工作,2019年底茶园面积发展到100万亩,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过去我们只卖春茶,现在既卖春茶,也卖夏茶和秋茶,夏茶做白茶,秋茶做红茶,将茶资源利用最大化,过去一亩茶园最多收入5000元左右,现在亩收入最多可突破10000元。“安康富硒茶”品牌价值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第20位,居陕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1位。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已经从“要温饱”升级到“求健康”,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信念。

安康发展山林经济也是因为立地条件的原因,安康国土面积中山地占93%,特色产业要做大,必须上山入林,如今安康的林地面积达2878万亩,是耕地面积的6倍多,发展最快的就是经济特色林,总面积达到893.17万亩。安康称之为山林经济而不是林下经济,这是因为安康的山林经济是立体的,不局限于林下经济,我们突出抓好林芋、林草、林药、林畜等结合,做大基地、做精园区、做强企业、做优品牌,形成了“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花卉种苗、设施农业遍布川道、生态旅游链接城乡”的发展格局,山林经济产值增速连年超过两位数,2019年产值达到206.54亿元。

做好“水”篇的文章主要是发展以包装饮用水饮品为代表的涉水产业。汉江安康段是中国最洁净的水源富集区,汉江途经安康6县340公里,水资源总量252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库区来水量60%,汉江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足见安康水资源具备量大质优的优势。安康包装饮用水是安康生态经济的“代表”产品和产业,产值增速连续4年超过30%,主要产品热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省市,2019年实现46.9亿元,从这一产业的成长性来看,今后必将会对我市生态友好型产业起到支撑作用。

做好“人”篇的文章主要是发展以新社区工厂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我们牢记嘱托,今后将紧紧扭住新社区工厂转型升级这条主线,招引兴办更多面向国内市场、从事本地特色产品深加工的不同类型新社区工厂,对冲疫情导致以出口为主的毛绒玩具产业订单大幅缩减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需求,让安康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我市作为陕西易地搬迁政策的源发地,自2011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全市累计搬迁群众26.73万户、93.78万人。为了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2012年时,我们针对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提出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有利时机,在全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主导型产业,有计划、按步骤地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见》《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等,明确将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纺织加工、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加工作为新社区工厂发展的五大重点。2018年制定和颁布全国首个《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我们还从资金扶持、融资服务、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比如,市本级设立1亿元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资金,激发打造“毛绒玩具新都”的创新活力;与市建行合作创新推出“新社区工厂贷”,为新社区工厂提供纯信用、免抵押、免担保贷款,企业最高可获得一年期200万元的贷款额度。全市已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587家,其中毛绒玩具文创企业已投产308家,百户以上安置社区都有一家以上新社区工厂,吸纳就业2130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879人,实现了100户以上移民安置社区“新社区工厂”和“新社区工厂贷”全覆盖。2019年实现产值24.6亿元,出口创汇2.15亿元。如今的安康新社区工厂已步入了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的发展时期,实现了从引企业到引产业的转变,取得了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安康新社区工厂”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全国精准扶贫十佳典型经验,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最具人气奖”。

显而易见,做好“山水人”三篇大文章,把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作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山山水水的生态资源值钱了,守山护林和保护一江清水就会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自为。

展望生态经济前景:四波浪潮奔涌

记者:看到安康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基础,能不能展望一下未来发展前景?

郭青:“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发展生态经济指引了方向,带来了重大的发展契机。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以优质的生态产业为核心,今后要发挥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引领性、决定性、支撑性作用,让人民群众实现生态利益最大化。要掀起富硒产业、涉水产业、大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四波浪潮”,这“四波浪潮”并非此起彼伏,而是一浪高过一浪。安康生态产业发展的第一波浪潮来自富硒产业,我市连续多年经济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富硒产业超高速增长可谓居功至伟。第二波浪潮来自涉水产业尤其是包装饮用水饮品产业,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可以肯定,以包装饮用水饮品产业为重点的涉水产业无疑将成为安康生态经济新的增长极。第三波浪潮为大健康产业,就是要利用安康良好的生态条件,通过开发“硒养、水养、气养、药养、食养”等业态,把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链。第四波浪潮为现代服务业,随着机场通航和高铁时代到来,安康位于祖国版图几何中心的优势就会彰显出来,为现代物流产业等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让这四波浪潮接续出现,不断形成产业发展引爆点,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最重要的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让安康成为区域性生态产业组织中心,在生产、中转、集疏和分拨功能中起着支撑作用,形成全链条、大平台、新模式,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培植核心竞争力,让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势头更强健、步伐更坚实、底蕴更丰厚。

▲2019年3月8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大大郭青在汉阴县漩涡镇调研脱贫攻坚产业增收。

谈发展以生态流向为主导的安康特色“飞地经济”:逼出来的突围

记者:发展“飞地经济”是安康优化生态布局,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安康为什么称之为逼出来的突围?

郭青:安康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面积达91.9%,仅有8.1%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10县区中,9个县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我们所说逼出来的突围就是指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资源必须通过工业化才能变成财富,新型工业化仍然是欠发达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工业化需要平地,位于限制开发区域的山区县立地条件很差,如果放任其采用劈山造城、填河造地的方式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既会造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也就违背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怎么办?2013年我们按照“全域安康”理念,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创新以生态流向引领并兼顾经济流向的“飞地经济”,打破县区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项目引导等合作机制,引导限制开发、空间不足的白河县、紫阳县、岚皋县、宁陕县、镇坪县5个“飞出地”把重大项目向月河川道集中,分别在具备良好开发基础的恒口示范区、安康高新区两个“飞入地”征用土地建设“飞地经济”园区,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开发区域聚集,形成了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我们全面推行“四集中统一”建设运营机制,即集中统一筹措建设资金、集中统一建设各类企业用房、集中统一实施招商引资、集中统一进行规划管理,促进各县把稳增长的主阵地放在“飞地经济”园区,突显其作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引擎作用,同步为“飞出县”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合理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腾出更多国土空间,把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要求落到实处。目前,白河县、紫阳县、岚皋县、宁陕县、镇坪县5个“飞地经济”园区共收储土地11200亩,完成各类建设投资73.73亿元,累计落地产业项目63个,5个县“飞地经济”园区均列入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成为全市发展最活跃的板块和最能够吸引发展要素的成长体,带动形成“种养基地在县区、加工生产在飞地、销售市场在全域”的发展态势。安康高新区作为“飞地经济”的主要承载地之一,成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和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实力连年跃升,目前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已提升至65位。

需要说明的是,“飞地经济”并非安康首创,2013年安康市提出发展“飞地经济”的时候,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对这个概念是陌生的,但江苏、广东等多地已经有了成熟经验,这些“飞地经济”都是以经济流向主导的发展模式。比如,江苏省苏南地区在苏北地区、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在粤西北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就是发达的苏南、珠三角地区有项目、资金但没有土地,而相对欠发达的苏北、粤西北有土地但缺项目、资金,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飞”,发展要素互补性强,比较容易形成高效的合作、协作关系。而安康的“飞地经济”基于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对生态空间有效监管与统筹的前提下,由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穷哥们儿”之间有机结合,这种以生态流向引领并兼顾经济流向的发展模式,其难度比传统“飞地经济”模式大出许多,我们在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闯出了一条与传统模式完全不同的路径,走出了安康特色的“飞地经济”新路。

谈守山护水:安康两大主战场

记者: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康的生态环境保护关乎全局,请您具体谈一下安康如何呵护生态环境?

郭青:安康生态环境保护有两大主战场关系到全国全省大局。一个主战场在秦岭,我们将着力把秦岭安康段打造成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最佳区域。我市秦岭保护范围涉及7个县区、76个镇办,总面积约9777平方公里,占全省秦岭保护范围的1/6。我们集中开展秦岭区域“五乱”问题排查整治,不断健全完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控体系,探索建立“山长制”管护新机制,全面推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四级网格化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个主战场在汉江,我们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重大政治责任。从2012年开始实施汉江综合整治,围绕汉江安澜、生态、发展、宜居四大主题,扎实推进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行动,累计投入100余亿元实施汉江水资源保护、生态治理、防洪安保工程,生态保护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城市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汉江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从“十二五”开始,我们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始终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全市累计关停铅锌矿、砖瓦厂、黄姜皂素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余家,直接减少工业产值300多亿元。为了严守生态红线和防止水质滑坡,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畜禽养殖和网箱养鱼两个“感情产业”开刀。2018年以来,全市关闭禁养区规模养殖场41家,清理拆除瀛湖库区网箱3.5万口,兑现补偿款1.23亿元。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制度,并形成“河长湖长+警长+督察长”的“三长治河”升级版,全市5平方公里以上河湖全部实现“河长湖长+警长+X(护河员、督察长、监测员等)”责任体系全覆盖。我们按照“一年种三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的总体要求,钱多栽大树,钱少栽小树,没钱也栽树,5年来造林绿化420.1万亩。我们建立环保和司法联动机制,全面推行公益诉讼,依法严惩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以法治手段有力保护安康的生态环境。我们严查生态环境整治不力及“保护伞”问题,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787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32人、组织处理562人,对各级干部产生了强烈震慑作用,我们将持续以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来呵护自然生态的山清水秀,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责编:李都也(实习生)、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