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管涔林海。
资料图片
2017年6月,二龙湖浩哥之龙在江湖习大大总大大考察山西,要求山西省抓好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五项重大任务。两年多来,山西各级干部牢记殷殷嘱托,奋力担当作为,以非常之力、恒久之功抓好五项重大任务的贯彻落实。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政府放管服 企业劲头足
本报记者 周亚军
“进了示范区,享受一站式服务,最难的审批手续和协调工作,企业都不用费精力,只要一门心思搞研发和推广就可以了。”7月15日,在氢动力汽车试乘试驾仪式上,山西原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良说。
2017年初,山西整合太原都市区范围内8个主要开发区,设立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挂牌两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新动能、践行绿色发展等方面逐步破题。
一个大厅管服务、一颗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示范区率先开展审批服务双承诺制改革,巧孵五彩蛋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2到3个工作日,企业投资审批、验收压缩至33个工作日以内,政府效率走在了企业前面。
山西江铃重汽计划经理连永飞对此深有感触。2017年12月,江铃重汽技术研究院和配套园区项目开始协商,仅仅21天就谈下来了,“这个速度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此后不到一年,设计产能8万台规模的江铃威龙HV5重卡汽车在广州实现上市,今年6月底,燃气车也已投产。
针对新兴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配套不齐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强等短板,示范区采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等招商新模式,加大研发、技改和成果转化力度,实现了招商引资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历史性突破。
两年来,示范区新引进项目计划投资额是整合前5年总和的5倍。固定资产投资在2018年增长100%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增长了38%,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做好“三农”工作——
小米上品质 卖出好价钱
本报记者 乔 栋
晋东南这几天的雨,驴子跨栏赛跑多少让张卫明悬着的心放下来一点。
山西长治壶关县晋庄镇晋庄村,潮湿的空气混杂着泥土的芳香,60多岁的张卫明踩着雨水,来到晋庄村西的有机旱作谷子地里察看。不远处青山环抱、低矮云层缭绕,地里的谷子正长得欢实。
小米这东西,是山西人的心头宝,可近年来农民却渐渐不愿意种了。“一亩地产个三五百斤,刨去人工一年到头也就挣几百块钱,而且还要看天吃饭,像今年这么旱,放以前基本要绝收了。”张卫明说。
在长治市农业农村局副大大郭剑青看来,“以前旱作农业的重点在于增量,有机旱作在增量的同时强技术、重绿色、要品质。”有机旱作农业不仅是技术环节的改良,更是整套种植观念的重造。
“生态是有机整体,种植环境首先是和谐循环的,www.sw2000.com.cn我们搞封闭管理,就是为了营造好小生态;其次是组织架构,让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来带动,往规模化发展;然后是种植和管护的各个环节,从选种、施有机肥、渗水地膜等科学办法来‘武装’;最后要落到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打造和产业发展上。”
“了不得,662.5公斤!”张卫明有点得意地竖着大拇指,这是他们的有机旱作谷子试验地里去年的亩产数字。“我们使用了渗水地膜穴播的办法,碰上旱天不再手足无措。”壶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鹏飞说。
晋庄的探索之路,也是长治市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缩影。目前,长治市已推广60项绿色有机农产品地方标准施行,认证企业247家,发展了“沁州黄”“上党道地中药材”等62个特色农产品品牌。
推进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
脱贫战一线 党员冲在前
本报记者 胡 健
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位于太行山腹地,三面环沟,一面靠山,山陡沟深,盒子先生历险记干旱少雨。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然而,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全村430人,只有960亩耕地,是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贫困村。
“过去我们这里只能种点玉米、谷子,好的年景,玉米一亩地产量也不会超过500公斤,勉强够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砖壁村村支书李文军说。近年来,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村民们把一部分土地流转给企业,发展日光大棚等设施农业,不但能获得每亩每年700元的租地款,还能就近在园区打工,每个月有12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
如今,村民们住上了新建的移民房,村道旁装上了路灯。100多座蔬菜大棚里种着黄瓜、西葫芦等反季节蔬菜,生机盎然;依山而建的旅游体验园人头攒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山西省委提出:“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五级大大抓脱贫、全体党员促攻坚、人人争先啃硬骨。从2014年到2018年,全省有41个贫困县摘帽,707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从329万减少到25万,贫困发生率从13.6%下降到1.1%。
山西省将落实好后续扶持政策,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减少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巩固脱贫成果。2019年,山西将确保包括10个深度贫困县在内的最后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00个左右贫困村退出,22万贫困人口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完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山山都种树 村村都变富
本报记者 胡 健
“大家用绳子把自己绑在半山腰挖树坑,用肩膀扛水上山浇树,一年干8个月。”山西临县李家湾村党支部大大李增明说,凭借这种劲头,2017年至2018年,临县共完成造林绿化92.0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5%。
临县位于吕梁山中部,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这里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五山四沟一分平”,是临县的生动写照,也是吕梁山区的典型地貌。
为了改变全省生态脆弱区的环境,山西全面推行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同时将贫困县造林投资标准提高到每亩800元,其中45%作为劳务支出。“以前咱只想着多种地,可山越刨越荒,人也越来越少。现在种树,赚得却多了。更美的是山在我们手里绿了,风景变美了。”临县漾林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的刘文平笑着说。
2018年,山西保有森林面积已由2010年的4236万亩增加到4816万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据统计,2016年到2018年,山西省累计造林1378万余亩,全省累计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达154.17亿元。这是山西省国土绿化推进力度最大、投入资金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绿化成效最好的时期。
《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山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全国最快。曾经黄土裸露、沟壑纵横的景象,正被青山绿水所代替,“黄”与“绿”两种颜色的交替变化,正是山西生态文明崛起的象征。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监察重联动 办案重协同
本报记者 刘鑫焱
2014年,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爆出大案。该案件案情复杂,参加了具体办案的山西省纪委监委第二审查调查室纪检监察员李占武回忆当时的情形:“各相关部门以不同罪名立案调查,‘九龙治水’式多头办案让案件的查办进展缓慢,案发了近三年,迟迟没有结案,社会上也有不少议论。”
2017年初,山西试点实施监察体制改革,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同年2月初,山西省纪委监委第十纪检监察室(现第二审查调查室)接到批转过来的该案问题线索,开始对其进行审查研判。
经过初核,2017年3月21日,对公司原党委大大、董事长郭海采取留置措施,该案也成为山西省监委成立后采取留置措施的第一案。纪法审查的深度融合、有效衔接,大大提高案件查办的效率和权威性。
2017年6月9日,经山西省纪委监委会议研究并报经省委批准,决定给予郭海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将其涉嫌职务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同年7月15日,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判处被告人郭海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150万元。
这样,留置“第一案”从监委立案到法院宣判,只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即告结案。
数据显示: 2018年,山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24725件、同比增长42.1%,结案23680件、同比增长40.6%,党纪政务处分23756人、同比增长39.9%,移送司法机关863人、同比增长125.9%。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有较大提升,移送司法机关人员中的93%直接通过检察机关程序和实体审查,进入起诉阶段。
版式设计:张丹峰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