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一个不能少www.bnude.cn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09 21:03

  图①:崇左至那坡高速公路一景。
  图②:恭城县柿园美景。
  图③:边境地区的乡村公路。
  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www.bnude.cn广西平均每年100多万人摆脱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广西广大干部群众气不泄、劲不松、志不移,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和脱贫攻坚。广大干部群众向着“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留下坚实的足迹。

  

  特色产业覆盖八成以上贫困户

  产业壮 增收快

  本报记者  庞革平  刘佳华

  行走壮乡,总能看到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后的笑脸。

  “从以前的1000棒扩大到现在的2500棒,一年的利润有2万多元。” 晒出种植凤尾菇的账单,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合群村村民张壮图喜笑颜开。贺州市投入产业奖补资金2亿元,促进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达84.8%。

  “家有几亩桑,脱贫奔小康。”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么窝村,自治区政协办公厅派驻么窝村的第一大大申卫华引导村民种桑养蚕。“我们新建桑园250多亩,覆盖了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108人,阿德马城寨送技术上门,并争取帮扶资金建设了3座标准大蚕房,供贫困户免费使用。”

  “去年收入2万多元,今年有望突破3万元。”么窝村贫困户熊克林以前外出务工,如今在家种桑养蚕,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心气也越来越高,“不光要脱贫,还要致富!”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广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狠抓特色产业,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规划先行。

  近年来,广西制定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规划,纳拉克在哪加快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培育出百色芒果、南宁香蕉、融安金桔、天峨珍珠李、上林山水牛、巴马香猪等一批在国内具有知名度的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截至2018年底,广西106个有扶贫任务的县,“5+2”特色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约113万户,覆盖率达80%以上;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

  盛夏时节,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1.2万亩油茶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在地里除草。2018年初,环江划出1.2万亩地创建万亩现代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园区,覆盖1.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环江县的特色扶贫产业已实现“乡乡有示范园、村村有示范点”,贫困户“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2.1%。

  ——产业扶贫,能人带路。

  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养羊协会党支部大大刘入源,不仅自己靠养羊致富,金雄镕还帮助不少乡亲发“羊财”。江宁镇六佳村的贫困户谢玉军就是受益者之一。3年前,谢玉军跟刘入源学习饲养山羊技术,如今已发展种羊100多只。“已有370多户贫困户加入我们的养羊大军,1500多人成功脱贫。”在刘入源带动下,博白县共有17个乡镇29个贫困村600多户农户养殖山羊,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产业扶贫,产销对接。

  猕猴桃、有机大米、刺梨汁……在乐业县,各类名优特产在电商平台上亮相,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如今,广西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纳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贫困地区产品价值达30多亿元。

  “靖西是中国绣球的重要产地。去年以来,我们扶贫车间通过电商平台销往世界各地的绣球有20万个,总销售额达300万元。”靖西市绣蕴坊扶贫车间总经理刘昌磊介绍,他们收购绣娘的半成品再进行加工包装,带动农村绣娘就业增收。目前,复仇女神战术折刀广西已认定就业扶贫车间1950家,吸纳2.17万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崇左市江州区统筹谋划蔗糖产业转型与产业扶贫,将脱贫攻坚融入甘蔗种植、加工、综合利用的全过程,形成“全产业链”。“甘蔗卖到糖厂,蔗尾留作种子,蔗叶卖给饲料厂。”江州区驮卢镇那模村村民卢明善说,一根甘蔗“两头甜”,上个榨季收入增加了5000元。

  “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八桂大地,全新的扶贫产业格局构建成形,更多的笑容正在贫困群众脸上绽放。

  

  抓实教育扶贫

  本报记者  庞革平  李  纵

  “学校帮我申请了助学金,还联系好心人‘结对子’,每月资助800元。”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凤东不再担心上不起学了。

  2015年底,广西通过入户调查,共确认634万贫困人口。为减轻贫困户子女读书负担,广西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全免学杂(保教)费,并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全部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之一。实施教育扶贫,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是关键一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教育局大大郑志咏说。

  近3年来,环江每年都为考入大学的学生组织捐资助学慈善晚会,目前共募集到400多万元善款,为10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解了燃眉之急。

  广西111个县区构建起助学贷款网络。2008年至2018年底,承担相关任务的国开行广西分行累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65.71亿元,受益贫困学生103.65万人。

  田林县浪平镇香维村罗泽德一家2015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年,教育资助和社会捐助让两个孩子继续学业没了后顾之忧。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当了医生,儿子也考上了大学。

  2016年以来,广西共投入资金140.78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盛夏时节,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江川小学,校园干净整洁,教学秩序井然。“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孩子,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为孩子们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江川小学校长廖校华说。

  

  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刘华新  庞革平

  德保县燕峒乡那布村贫困群众邓美吉到县人民医院治病,共花费18819.5元,借助“一站式”医疗结算平台,出院当天一次性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健康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以及财政兜底补助等共16937.6元,报销比例达90%。

  德保县人民医院收费组组长李丹丹介绍,贫困户办理出院时只需拿上帮扶手册、户口簿或身份证、新农合证原件以及当年参保的发票,就能办完所有手续。

  为帮助贫困户脱贫,广西打出了健康扶贫“组合拳”。        

  “从2018年起,我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财政补助已全面落实。”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廖品琥说,广西在抓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有效解决因病致贫的长效机制。

  今年上半年,广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率达97%,享受各类政策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0%,门诊特殊慢性病实际报销比例达80%。2016年以来,广西共有95.25万贫困患者得到诊疗服务,救治率96.92%。

  全区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现已基本实现“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只需缴纳住院费用的10%就可出院,剩余医疗费用由有关部门按规定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

  截至今年6月,广西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数已从2016年底的18.52万户减少至10.46万户,下降了43.52%。

  

  挪出穷窝摘穷帽

  本报记者  庞革平

  “以前住在大石山区,住的是木瓦房,生活入不敷出。”田林县浪平镇弄陀村村民谭刚团下定决心,搬到县城的集中安置点。

  “平时在县城打零工,月收入2000多元。妻子开了个小卖部,月收入也有2000元左右,易地搬迁搬出了新生活。”谭刚团说。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广西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三个聚焦”。聚焦“搬得出”,要求安置点选址交通便利,让百姓乐意搬迁;聚焦“稳得住”,要求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让百姓乐享安居;聚焦“能致富”,要求提供就业帮扶,建立扶贫车间,让百姓生计有着落。

  截至今年6月底,广西累计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余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8.7%,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23.31万人。

  德保县在安置点设立了党群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让搬迁群众享受一系列的社区公共服务。德保县还在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截至目前通过后续扶持就业群众达2083人。

  “考试过关颁发证书,并推荐工作。”安置点工作人员韦新华说,今年已举办技能培训27次,参加群众1294人。

  博白县城东新区安置点的贫困户许基敏一家原本居住在沙陂镇一个偏远山村。2017年搬迁后,不仅环境变好,孩子们入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许基敏还在县城找到了工作,“生活完全变了样。”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05日 11 版)

(责编: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