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暴打书呆子多地警方先后发布警示,“征信类诈骗”案件频发,案件套路不断变化,大多是利用公众在征信常识方面的薄弱环节乘虚而入,骗取钱财、甚至影响到个人征信。日前,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为提醒公众规避个人信用盲区,进行了一项名为《你对信用记录关爱有几分?》的网络小测验(以下简称“测试”)。通过本次测试,捷信发现虽然大部分受访者对个人信用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在征信常识上仍然存在不小的认知差异,iq过大河这也让“征信类诈骗”有了可乘之机。作为负责任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特别提醒消费者保护个人征信记录安全,从日常“防诈”三部曲做起。
一、做好日常保健——定期自检个人征信
不久之前,江苏南通市民房女士在查询个人征信时,发现自己在职业信息“工作单位”一栏中出现了侮辱性字眼。这个荒唐的情况让房女士非常气愤,在中国人民银行南通中心支行的协助调查下,最终这一信息被上传该错误信息的金融机构修正删除。如果不是房女士定期检查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这一错误信息将会一直记录在房女士个人信用报告中,损害她的名誉。
尽管定期查询个人征信非常重要,9c8809但是仍有不少人对于是否能免费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存在疑问。在此前的测试中,90后与60后受访者就分别有超过2成的人不知道。事实上,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部分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均可以免费查询个人征信。所以,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是“防诈”的基本功,不仅有助于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同时也能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导致自身信用受损而不自知。
二、强化安全意识——主动识记骗术套路
“您的征信有问题,将影响就业和生活……“家住泉州的李先生收到一通自称是“某金融客服”的电话,对方主动报出了李先生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信以为真的李先生随后按对方要求,下载了多个App贷款平台,第一滴血5 野蛮追击试图先借款后转账的方式“刷财务流水,修复征信”。在接连向对方指定的“安全账户”转账十多万元后,李先生终于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此类骗局中,不法分子往往会提前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骗取信任;随后会主动联系消费者,冒充银行、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称要帮助消费者消除逾贷记录,或是征信不良记录;同时以不注销不清除就会影响个人就业、生活为要挟,引发消费者的恐慌从而降低警惕性;最后以“验证流水”、“清空额度”等话术指引消费者直接转账或借款转账到其指定的账户,斩魂配置要求实施诈骗。
捷信提醒,骗局千万种,套路差不多。主动识记以上骗局套路,不但可以提高自身辨别骗局的能力,还可以在遭遇诈骗时,坚定自我保护的信念,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有效规避征信类诈骗的风险。
三、克服侥幸心理——正确处理征信异议
2020年11月24日,银保监会官网就曾发布声明提醒社会公众,有不法网站假冒银保监会名义,以提供“信用卡违规处理”为名,骗取网民姓名、信用卡账号、取款密码、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涉嫌从事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然后在本次测试中,还是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相信“中介机构”能帮助处理不良征信记录。近半数人不清楚在二代个人信用报告中,个人还款记录将保存5年。以上这些认知误区,正是“征信洗白”相关骗局屡屡发生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如因自身原因产生逾期记录时,消费者首先应当时刻牢记逾期危害,对自己的失信行为负责任,从根源上避免重复逾期。其次,更不能心存侥幸寄希望于“中介机构”,而应尽早还清欠款,纠正失信行为,维护良好的征信记录。反之,当个人对征信报告存在异议,如被盗用信息办理信用卡或贷款的、或是因不可抗力暂时未能及时还款等情况,无需委托中介也可以自行向当地央行或相关银行、金融机构提出申诉。
捷信提醒,目前市场上号称可以帮助修复个人征信记录的中介公司,事实上都未受到监管认可。未来,随着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围绕征信开展的造假活动也将越来越无处可藏。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不要随意填写身份证、手机、银行号码,并妥善处理好快递单、消费小票、交易凭条等个人信息单据,谨防个人信息泄露。如遇电话声称不处理将影响个人征信,消费者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依法合规地维权。若无法判断则及时报警求助。
第十四个“信用记录关爱日”刚刚过去,但是信用关爱不能停止。捷信希望,每一位消费者在面对“征信类诈骗”时,都可以时刻保持警惕,严格做好“防诈”三部曲,保护个人征信报告安全。未来,捷信还将继续秉持“负责任的借贷”理念,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长期发展战略融入到日常运营和活动中,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升民众金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