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鲈鱼产于哪里浙江金融科技头部企业51信用卡突然遭警方调查,据第一消费金融消息,现场12辆警车坐满,51信用卡CEO孙海涛已被带走协助调查。有51信用卡公司员工对朋友保平安称,自己没被抓,因为警车坐不下了。
多位业内人士猜测,警方的介入可能与爬虫程序不正当获取用户信息有关。
据51信用卡2019年上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51信用卡实现营收人民币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8%;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3.09亿元,同比增长12.9,注册用户达到8340万人,累计管理信用卡数量达到1.387亿张。
投资者如何看待大数据黑色产业链?你有没有遇到过数据被泄露的事件?以下是雪球用户的观点:
雪球用户@明大教主:
经常在给别人投票的时候也会弹出"获得您的信息、昵称",叠加许多时候购物、登陆网站,目前信息泄露防不胜防。
大数据黑色产业链,在市场程度高的背景下,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人去从事,都知道量刑很重,但是在利益驱使下也一直有人去做。
必然有数据泄露啊,比如刚买房没去住的时候,经常有电话问:你的房卖不卖!
开户了之后又有人打电话来问:您有没有资金需求,还有说给推荐第二天牛股的,有一次我好奇的听他说了几句,斑衣吹笛人 童话一看全是一字涨停或者是上午涨停的强势股,这还用它推荐?然后就准备加群的套路;就连前几天车要年检,都有电话打来说检车有优惠,怎么就这么巧?
雪球用户@乞丐洪七公:
感觉这个是国内的一个普遍现象啊,不止是互联网,什么行业都有的。
上午去一家房企看房子,接下来一年你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上午去验收一个房子,那么接下来三个月装修的电话层出不穷;
只要你去了一个早教机构,留了电话,无数的早教机构的电话就来了;
只要你的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交出去了,那么你就的电话就不会平静了,所以我支持打击,相比于快捷,我还是希望多一点隐私,少一点干扰。
雪球用户@阳光灿烂2019:
我遇到过多次数据被泄露的事,比如突然很多打电话过来推销。这些真的需要严查、制止、预防。
有四类典型主流黑色产业链。
一、暗扣话费黑产:日掠夺千万的"抢钱"产业链
大部分用户会预先充值一些话费用于支付套餐的消耗,但平时大家也很少再关注预付话费的消耗情况,实际上,这些预存的话费余额还可以用来订阅各种增值服务。移动黑产正是利用这一点,串通利益共同体一起窃取用户话费余额从而牟取暴利。通过伪装成各种打色情擦边球的游戏、聊天交友等应用诱导用户下载安装。此类手机恶意应用每天影响数百万用户,按人均消耗几十元话费估算,日掠夺话费金额数千万,可谓掘金机器。
二、广告流量变现黑产:数百万广告流量牟取暴利。
当前,f4的神秘花园中国网民对手机应用中广告的态度整体较为宽容,国内消费者为应用付费的习惯尚待养成,正规的软件开发者需要通过广告流量来获利经营。然而,某些内置于各类应用中的恶意广告联盟,主要通过恶意推送广告进行流量变现的形式来牟利,平均每天新增广告病毒变种上百个,影响百万数量级的巨大用户群。这些恶意广告联盟推送的广告,在某些时候突然推送出色情擦边球应用、博彩甚至手机病毒。
三、手机应用分发黑产:沉默但不简单的地下软件分发渠道
在应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软件推广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一些初创公司较难在软件推广阶段上投入大量资金,部分厂商便找到了相对便宜的软件推广渠道:通过手机应用分发黑产,采用类似病毒的手法在用户手机上流氓似的强制安装软件。据某安全行业厂商的诈骗实验室监测数据,软件恶意推广地下暗流整体规模在千万级上下,主要影响中低端手机用户。例如,部分用户使用的手机系统并非官方版本,经常会发现手机里莫名其妙冒出来一些应用,这就是地下软件黑产的"杰作"。
四、APP刷量黑产:作弊手段骗取开发者推广费
为了将自己开发的手机应用安装在用户手机上,软件开发者会付费寻找推广渠道获取推广服务。其中一部分掌握网络流量的渠道商们,就此动起歪脑筋:利用种种作弊手段去虚报推广业绩,欺骗软件开发者。欺骗手段主要是机刷(模拟刷、群控)、众筹肉刷和木马技术自动刷量。
雪球用户@NeganMarket:
黑色产业链啊,这个问题其实早在5年前就有,借款端的话,他们是通过这样几步来实现:
1.头部平台吸收第一批借款人信息,放贷,网通传奇33wt纯网通收贷;
2.头部平台内部将借款人数据信息打包卖给二级、三级平台,如果首次借款,借款人无法偿还,那么二,三级平台顶上来,借钱给借款人用于归还头部平台;
3.数据继续下沉到四,五线平台,俗称撸口子平台或714高炮平台,这就纯属高利贷了,年化利息能达到120%,信用放款,调取借款人通讯录及相关资料。同时,进行暴力催收,这种钱永远还不完。
4.借款人的数据被搞完这么一圈基本也就废了,没用了,但是他们还可以榨取价值,就是再把这些破烂数据收集收集卖给其他需要做风控的平台,其他平台需要这些数据干嘛呢?做风控,就是这些借款人在他们的风控体系当中就直接排除,拒贷,省的再用各个维度评测增加成本。
5.还有啊,借款人在借款的时候不是上传通讯录了么,那么通讯录中的所有人就都成为了各家平台的潜在借款客户,www.tjgspx.cn然后再像上述所说来一轮。这样的获客成本简直廉价到极点,一个借款人就创造成百上千个潜在客户,非常酸爽。
6.再就是围绕借款人信息方面的数据了,比如其淘宝的购买频次啊,地址啊,买什么东西啊,购物交通,付房租,活动范围还有各种各样的维度数据,只要你想要,平台都能给你爬虫爬出来。
7.最后的最后,借款人在高利贷平台上以贷养贷了之后,平台还能获得高利贷催收分成,比例多少尚不得知,但是这种敲骨吸髓的手法是非常多的。
好了,以上是借款端的,那么投资端的呢?如下:
1.一开始寻找投资人来投平台的标是比较难的,多数都是从其他平台直接投资人数据导入,投资人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短信,电话什么的,有一个信了,就可能介绍其他投资人跟进。平台有了第一波投资人的钱就开始进行放贷,不管是真放假放,反正告诉投资人说你的钱已经放出去了,就等着收利息把。这里呢,主要是赚息差,息差是没有多少钱的,但紧接着就要往深走了。
2.类似庞氏骗局的手法,高息勾引起投资人的注意,进行精心包装,然后不断吸引其他投资跟进,就形成了后面的人给前面的人贴息,至于放贷赚不赚钱,不重要。
3.投资人的各项数据在注册的时候就暴露无遗了,身份证,挂接银行卡号,充值平台号码,账户有多少钱这些放贷平台一清二楚,在投资人不断加大投资的时候,平台不会把这些数据卖掉的,但是当投资人开始提现的时候,平台就会把这些投资人的信息卖的一干二净,具体维度跟借款人差别不大。
4.如果出现逾期,拨备覆盖率降低,无法通过挣的钱补充前面的亏损,这时候,爬虫数据就会自动寻找该标对应的投资人,推送各种各样的文章言论,忽悠加大投资,或老带新让新韭菜进场,往复循环,我看到最后平台自己都算不清账了。
5.说了这么多,还有一点对投资端的数据很重要,就是平台数据会对投资人的行为、实力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其消费、转账、入金等数据进行汇总,进行平台转移,比如投资人在A平台投10万,A平台通过其消费记录、投标热情度及收入等维度分析,觉得投资人还有钱,就将其推荐给B平台进行投资,然后B平台再分析,再推荐给C平台,如此往复,通过榨干投资人的每一分钱,但是最后看呢,A、B、C等等平台背后实控人都是一个或几个,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
说了这么多,黑色数据链产业是个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的产业了,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比如实体店也都会用这些招数,超市、商场、网咖什么的都在用,只不过现在通过的是媒介不同,效率更高,扩展更加迅速,维度更加多元而已。
这样下去的话,借款人呢,将来欠一屁股债,投资人亏一屁股钱。那么钱去哪了?钱都变成了中间成本(包括利息,手续费,管理费,服务费)什么的,相当于资金就在非监管金融系统内部空转,同时成千万上亿的人的数据被卖来卖去。
各位同仁,好自为之,借贷一时爽,一直借贷一直爽。殊不知,已被黑产数据链深情的卖了(1+n)n次方了。希望我的这篇回复能让大家满意,远离黑产,远离高利贷,成就美好幸福人生。
雪球用户@穿越牛熊之后的我:
中国的个人数据太不值钱了,一个从业者一个月可以月入上百万,并且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躲避很多追踪,换句话说也就是技术犯罪,且用技术降低风险去攫取巨额高收益,但同时给普通受害者带来的损害也是空前的,精准诈骗能直接颠覆一个人甚至家庭,尽快的立法和加强网络治理刻不容缓。
雪球用户@木风恒:
这个不好说啊,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有人用这种数据的,关键是看这个人的品德是怎么样的,人品有问题的话,这些东西运用的时候,就会出轨;最终都会出事的,可以说都是喜欢玩捷径搞的怪,习惯这样做了以后,自然就容易沉迷其中!所以我们每个只要管好自己,那么像这类情况就会少发生了。
雪球用户@gamepies:
1.短中期继续利好苹果(AAPL),硬件层面隐私保障,使用者NC软件泄漏个人信息与苹果无关。
2.普遍缺乏安全感,哪怕有钱也解决不了,即使能保护自己隐私,但保护不住下一代的,导致有能力人和顶层人带着资源离开,即使留下也都做好随时溜之大吉。
这是可能性很大的客观演绎,目前看不到反转迹象,非悲观,毕竟钱都仍在A股呢。
雪球用户@文学爱好者:
1、国内的很多用户,其实不怎么关注自己的隐私,所以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能这样的发展也是很原因的。
2、这个黑产业现在已经交错严重了,而且很多公司都是有意的卖这些信息。
3、我个人深受其绕,一旦你开了股票账户,那么无数的电话就来了,只要办了信用卡很多电话就来了,一旦买了房子,各种房子的周围信息电话就来了。每天都有几个陌生电话要屏蔽。
雪球用户@千万小辛巴:
想了解大数据黑产链,得先了解国内运营商制度,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独立运营分公司,省级市级各有各的权限,光纤入口的分光线路设备提供商运营商可探针数据。路由设备商更可以「看」数据。真正互联网公司反而是背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