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6日电 (苏缨翔)第五届太和文明论坛经济科技分论坛于9月5日在北京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索马里、哥伦比亚等国的官员、气候问题专家、数字与信息科技专家、金融领域专家以及企业界优秀代表,数独原始版以“责任与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驱动力”为主题,就中国如何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各领域如何助力“双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应如何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共享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论坛还发布了碳系列指数研究成果,该成果已在国内有关城市得到应用。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表示,danmeimanhua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时间非常紧迫,容不得我们有半点儿的懈怠和迟滞。我们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才能实现目标。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表示,当今上合组织所有的成员国都在努力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促成了一系列重大和深远的决策,生命方舟4攻略包括改进人类生活方式、提高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预防自然灾害、加强能源自主等。
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德中联络协会“中国桥”大大Hans-Peter Friedrich博士表示,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推进气候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将这一可持续性目标融入制度体系、经济结构、技术目标和社会意识中,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都需要作出切实的改变,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社会。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宾馆找证据1中国和印尼不仅拥有共同的愿望,还拥有互补的潜力。印度尼西亚—中国已在投资、建设、运营、技术、知识转让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在此基础上,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仍有充分的合作空间。
索马里驻华大使Awale Ali Kullane表示,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应得到加强,以有利于最不发达国家。最发达国家应该带头合作,为全球决策者、利益相关者、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交流平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表示,碳中和是大势所趋,www.rzzx.com.cn不论是国家、地区、城市,还是企业,在全球碳中和的过程中都不愿意成为一座孤岛,只有直面挑战,才会赢得未来。
太和智库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研究员、中国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特聘讲师陆培丽女士表示,做中国自己的国际定价碳指数,降碳离不开数据,碳数据为水,碳算法为舟。碳交易市场让产业第一次站到了国际交易的大舞台,碳金融的普及必不可少。陆培丽女士指出,碳中和、碳达峰科技创新需要国企央企、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努力。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针对“实现‘双碳’目标的科技需求及技术路径”“保障科技驱动的顶层机制及政策设计”等议题展开讨论。河北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本峰指出,我国需加强关于碳排放监测核算的基础课题研究,为实现“3060”目标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国能中电能源集团董事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白云峰先生指出,为实现“3060”目标,传统减碳行业、现代能源产业、储能技术、碳金融等诸多领域需齐头并进。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法学教授、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柱庭指出,交通运输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业,应“全行业”“全要素”“全链条”参与低碳转型。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丁一凡先生指出,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的碳减排任务要重得多,实现碳减排任务的时间也短得多。我们只有更快地推行绿色发展模式,才能在世界经济中抢占新的技术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气候风险分析研究组负责人孙天印指出,碳中和目标的设定是我国大国责任担当及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保持竞争力的需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须做到有序转型。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世界经济论坛主管(2011-2014)Thorsten Jelinek先生指出,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的可能性非常渺茫,采取更直接的减排措施和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但必须要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发,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外经贸关系研究专家、商务部欧洲司大大(2003-2015)孙永福先生总结指出,“双碳”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但是我们需要最冷静的思考,“双碳”目标意味着社会经济的系统性变革,中国虽在部分领域具有技术优势,但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努力。
(责编:苏缨翔、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