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晓琪
今年上半年,青岛商务管理学院银行委外收缩趋势未改,但收缩的步伐放缓。部分银行委外重点主要是持续跟踪以前投资的委外产品运作,对委外债券产品进行精细化管理,探索净值型委外产品模式。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银行委外存量业务,已按照调优原则做了差异化的布局和调整。此外,银行委外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青铜装饰锤强调与委外机构共同管理,并借此提升银行主动管理能力。
委外收缩步伐放缓
“我们从2018年开始就在控制委外的规模,没有增加新的投放。2019年上半年,加上一些产品到期了,委外整体规模是在收缩。”某城商行委外负责人莫以琛(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莫以琛介绍,控制委外规模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方向转型,libido独占欲银行需要增强自身主动管理的能力,因此把这部分资金收回来自己做。二是目前委外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委外管理比较混乱,造成收益达不到预期、风险控制做的也不到位。
过去一年,银行委外规模经过大范围的收缩。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兼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辉此前表示,2018年开始,招行对委外口径做了大幅度收缩,委外整体在压缩、规范。债券委外体量,枯木巨魔的牢笼从去年超2000亿元压缩至现在1200亿余元。股票委外方面,建立梯度合作机构筛选机制,分为核心合作机构、卫星合作机构,并设立考察期,符合要求才列入卫星机构,业绩优良才能进入核心机构名单,每年都会调整和排名。
由于资管新规禁止银行与非持牌金融机构合作,招行资管新规以前的存量业务、已经建立的渠道和关系继续保留,今日一别两茫茫但不能新增。刘辉指出,至少在理财子公司的牌照没有正式获取之前,不能新增、扩大与非持牌金融机构的委外业务。
中信证券债券研究团队指出,2018年下半年委外规模持续的萎缩态势有所减缓。从商业银行委外总规模的变化中可以看出,2018年上半年下降幅度最大,表明进入2018年后的去通道、去杠杆和严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有较大的负向冲击。去年下半年的下降速度减缓,既是委外逐步规范、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表现,同时也与监管边际放缓有关。未来委外的规模仍有继续下降的空间,预计将在调整期内缓步收缩。
兴业研究金融同业研究负责人孔祥指出,未来一段时间,银行委外收缩趋势未改,但收缩的速度会变慢。委外收缩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流动性风险监管新设流动性匹配率(LMR)等指标,该指标鼓励银行资产配置过程中增加信贷配置,不鼓励资管产品的投资;二是按照新的会计准则,未来较多资管产品要计入交易型金融资产,资产波动性影响当期损益,增加利润的波动性。
管理模式发生变化
新的监管环境下,银行委外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以前多是粗放式管理,委托出去后银行就不怎么管了。现在我们强调和委外机构共同管理,委外机构的投资必须符合银行整体的投资策略,银行对委外把控要更强一些,体现为银行有专门的投资经理跟踪各个投资组合的投资情况,及时跟进、调整投资策略的实施。”莫以琛指出。
莫以琛表示,其服务的城商行目前的委外重点是,持续跟踪以前投资的委外产品运作,对委外债券产品进行精细化管理,探索净值型委外产品模式。他说:“我们认为,委外未来还是有增量。净值化转型后,净值化产品会慢慢增加。中小银行需要把估值、管理等工作委托出去,减轻银行净值化转型的运营压力。此外,我们也在不断提升自身主动管理能力,通过和委外机构合作,吸取、学习其投资经验,以提升银行投资能力。”
刘辉指出,委外存量业务已经按照调优原则做了差异化的布局和调整。合作机构无论是在专业能力、投资文化理念上,均符合招行要求。招行会继续借助这些优秀机构的力量,学习其投研、风险管理、投资文化等方面内容,提升自身研究、投资体系。
对于委外的前景,中信证券认为,已经实施的一系列去通道、去杠杆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原有形态,对通道类委外和委外投向同业理财形成约束,而基金投资的承接作用有限。此外,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展开理财子公司的布局,预计将对现有业务有所挤压。存续的委外业务质量将明显提升,预计理财子公司“入局”带来的竞争将对委外受托人的门槛要求有所提高,公募基金未来在委外投向中的占比很可能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