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国资改革放大招:4家上市公司 3家转予民企控股_财经_暴打书呆子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12-13 18:00

湖北国资改革“放大招” 四家商业上市公司 三家转予民企控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红霞 武汉报道

在承诺兑现的截止日前,暴打书呆子武汉市国资委终于完成消除旗下三家商业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的承诺。

3月28日,中百集团的一则公告,再度将武汉国资委解决其商业板块同质化竞争的历史沉疴进展公布于众。计划以每股8.1元的价格,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百集团”,000759.SZ)第二大股东方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辉超市”)将对其实施要约收购,持股比例将从当前的29.86%提高至最多不超过 40%。

至此,武汉市国资委旗下四家商业类上市公司中,3家公司控股权被悉数转让给民营企业,成为当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具特色的地方改革样本。

3月28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当前传统商业的拓展空间已不大,需要从新零售领域进行产业升级,iq过大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民营企业的助力。此外,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国资委要求旗下国有企业从过度竞争领域退出来,商业正属于这一领域。

不过,在董登新看来,当前三家上市公司的发展均处于历史中的稳定阶段,“武汉国资委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时机,三家接盘民企也都是品牌企业,老字号的商业品牌在新东家经营下,通过转型升级,注入新零售的概念,9c8809可在武汉商业资源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家商业类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其间传统商业与新零售业的博弈、武汉国资梳理商业板块的历史遗留,都成为湖北省新一轮的国企改革的地方样本。

由来已久的同质化竞争

2000年前后的武汉国资委,曾创造了一个传奇:在一个省份内,旗下拥有4家商业类上市公司,包括武汉市国资委实际控制的武商集团、中百集团、武汉中商及汉阳区国资委实际控制的汉商集团,四家上市公司盘踞在武汉市最核心的商圈,包括汉口区域的武广商圈,武昌区域的中南和徐东商圈,汉阳区域的王家湾商圈。

这些商圈,基本吸纳了湖北省内所有中高端商业消费力量,这种需求市场的强势,第一滴血5 野蛮追击成就了一个省份同时拥有4家商业类上市公司的“神话”,形成了对武汉商圈和商业资源的把控,也让商业成为武汉市国资委最强势的资产板块。

过去,武汉市国资委体系一直牢牢把控着这些企业的话语权,不断放大这些商业企业的价值,即便迎来新光系和银泰系的资本“狙击”,他们也从未放弃。

但他们无法解决同业竞争的问题。四家商业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均涵盖商场、超市甚至一度包括电器业务,他们彼此抱团又彼此竞争,几乎所有商业从业人员均认为,武汉商业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你做大型商超,斩魂配置要求我也做,你降价,我也降价,价格战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回忆那段充分竞争的日子,一位老商业人员十分感慨,“这一度削弱了武汉市商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每家企业的毛利率都不太高。”。

这种局面需要改变,监管层也对武汉市国资委发出明确要求:限时消除同业竞争。

2007年,武汉市国资委成立武商联集团,剑指体系内的同业竞争问题。上述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时彼此之间的利益协调的难度太大,重组无法推进。直到2014年,武汉市国资委再度给出时间表,即在2019年7月前的5年内,解决三家商业上市公司同业竞争问题。

在等待兑现承诺的时间里,武汉商业企业基本经历了一轮完整的人事调整,老一辈的创始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人事结构的历史遗留逐步缓解,而武汉商业也迎来互联网时代及新零售的冲击。

2015年到2018年间,无论是武商集团、武汉中商还是中百集团,都迎来了业绩的下滑周期,特别是中百集团,连续三年扣非后净利润呈现负数。

“传统商业的拓展空间已经不大了,”董登新说,通过品牌民企的介入,注入新零售业务,才能进一步发挥武汉商业企业把控的这些资源优势。

退出充分竞争行业

201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国企改革文件,鼓励国有企业积极实行改革、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

国企改革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武汉中商的重组说明会上,武汉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董事郭岭曾表示,“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持续推行扩大国内消费的总体部署、优化消费结构,为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改善民生提供更持久的动力。另一方面,湖北省商贸零售行业有多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引进民营资本成为上市公司股东,有利于本地商贸零售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发展。

“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中央要求国资转向产业引导,尤其是对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发挥国资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董登新说,“中央要求国资从充分竞争的行业退出,虽然武汉国资在这方面出发得比较晚,但如此大力度的退出也是很大的进步。”

值得注意的事,这种退出方式并非纯粹的资本运作,即实现原有资产和人员等的完全置换。在武汉中商的重组说明会上,董事长郝健表示,不会涉及到将原有资产置出上市公司体外的纯粹资本运作,双方的共识是创造一种新零售,以期探索出新的业务模式。

“这些商业上市公司在武汉商圈所处位置和商业资源中的优势都是非常突出的,”董登新也觉得,只要新东家致力于主业发展,这些公司的商业价值还有很大的空间。

这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不仅仅局限在武汉市国资体系控制的上市公司,此前湖北三环集团整体转让给美股民营上市公司武汉金凰集团,以及湖北能源控股权转让给央企三峡集团等,皆为湖北省国企改革的“标志”。

量的退出换来的是质的提高。湖北省国资委官网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362户地方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31537亿元,营业收入、利润和缴税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省出资企业资产总额首次突破万亿。

但是,如何摆脱旧有的重工业、传统工业的束缚,转向新型的战略新兴产业及新兴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方面,将是湖北省国资委的国企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来自于21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