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青岛商务管理学院苹果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曾经伴随乔布斯完成苹果公司重振大业的设计业务最高负责人乔尼·艾维将离开苹果,创办自己的设计公司,同时未来还将继续给苹果提供设计服务。消息传出,苹果股价应声下跌1%,市值缩水90亿美元。
乔纳森·艾维是苹果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的人物之一。《库克传》作者利恩德·卡尼在书中曾经毫不避讳地提到,相比于库克,苹果内外都更愿意将乔纳森视为乔布斯的继承者——尽管乔布斯最终选择的库克。一个有趣的佐证是,《库克传》和《乔纳森传》的作者利恩德·卡尼选择优先撰写乔纳森的传记。
如果说库克继承了乔布斯的经营理念,乔纳森就是乔布斯设计精神的继承人。他在苹果产品工业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无人可以取代。我们从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乔纳森传》中节选了其在苹果职业生涯中最具激情的一段经历——乔纳森参与设计iPhone的故事。
以下为本文的重点内容:
在开发iPhone之前,乔纳森在开发一款代号“035”的平板电脑产品,但随着iPhone项目重要性的凸显,“035”项目被暂时搁置,但它的设计思路和一些关键技术都被iPhone所继承;
在当时,苹果公司内有两支团队在同时进行iPhone的开发,代号分别为P1和P2,P1基于当时的第4代iPod的设计,拥有一块转轮式的键盘;P2则基于“035”平板电脑项目,它的正面是一块纯粹的屏幕。最终,乔纳森主导的P2项目中赢得了竞争的胜利。
处于保密的需要,乔纳森的工业设计团队从未见过新的手机操作系统, 软件工程师们也从未见过乔纳森团队的 P2 手机的硬件原型。当他们也开始着手设计iPhone时,最初用的工作模型是一个黑色屏幕, 后来用的是一张标有神秘虚拟图标的界面图片。
文/利恩德·卡尼
这些设计在初期阶段……我们经常会讨论产品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所讨论的是对产品的感认识, 是用户对产品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是指身体的感受, 而是指用户在认知层面对产品的看法。
——乔纳森·艾夫
2003 年年末的一个早上, 就在 iPod mini发布前, 乔纳森和他的团队像往常一样, 围坐在工作室的餐桌旁, 举行每两周一次的头脑风暴会议。 会上,工业设计师邓肯·克尔对产品做了展示说明。 克尔是在 1999 年加入苹果的设计团队的, 之前曾在艾迪欧工作过几年, 有丰富的工程学经验, 平时喜欢摆弄一些高科技产品。
克尔之前一直和苹果的输入工程学团队合作, 这个团队希望抛开 30 多年来稳坐计算机基本配置领先地位的键盘和鼠标, 为 Mac机探寻其他替代的输入端。 克尔向乔纳森的团队讲述了自己在工程学团队所了解到的, 他的一席话让团队成员们都颇感震惊。“那实在是令人惊讶,” 道格·萨茨格难以置信地摇着头,“那是一次真正震撼人心的头脑风暴。”
当时围坐在桌旁的全是苹果工业设计团队的核心人物, 除了乔纳森和萨茨格, 还有理查德·豪沃斯、 克里斯托弗·斯特林格、 尤金·魏、 丹尼尔·科斯特、 丹尼尔·德尤利斯、 尼科·策肯德费尔(Rico Zorkendorfer)、希恩· 尼斯波利(Shin Nishibori) 和巴特·安德烈。
“我记得当时邓肯向我们演示多点触控技术的情景, 他只需两三个手指就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 萨茨格回忆道,“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屏幕旋转和图片缩放——我根本没想到我们还可以那么做。”
那个早晨, 整个团队第一次接触多点触控, 之前他们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项技术。 今天, 多点触控技术似乎已经不足为奇, 但在当时, 触摸界面还很原始。 大部分的触屏设备, 如掌上电脑或微软手写板, 都需要用笔或触针进行操作。 ATM机的屏幕对手指触摸敏感, 对笔却并不敏感。 但即使是这类设备, 也只能进行单击操作, 既不能进行挤压和缩放, 也不能上下或者左右滑动。
克尔向同事们解释, 自己展示的这项新技术可以让人用两到三个手指操作, 一只手指无法进行。 而且, 这种技术可以适配更复杂的界面, 比简单的单手指按键操作复杂得多。
克尔向众人说明复杂的触摸界面可能具备哪些本领。 他这番介绍燃起了团队成员的激情, 大家开始集思广益, 讨论这项技术可能用到哪种硬件上。当时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做一个触屏麦金塔机。 用户可以不用键盘和鼠标,青铜装饰锤 而是直接用手指触碰屏幕来控制电脑。 一名设计师提出了触摸屏控制器的构想,即设计一种软键盘操控的虚拟键盘, 用它取代实体键盘和鼠标。
萨茨格这样回忆:“我们自问,‘平板电脑问世已有一段时日, 我们如何利用平板, 让它发挥更多的功能? ’ 触屏是一回事, 多点触控却是另一回事。后者是一种全新的技术。 通过多点触控, 你无须刻意在屏幕上寻找翻页按钮,因为滑动你的手指就可以翻页, 就像翻报纸一样简单。 要是能那么操作, 我会真的感到意外。”
乔纳森本人对计算机赋予人的触觉特性尤为推崇。 他早期设计的多款设备也加入了把手, 以此特别鼓励人机触碰。 现在终于有了这样一个可以创造终极触觉装置的机会, 以后再也不需要键盘、 鼠标、 触控笔甚至是触控轮,用户直接用自己的手指就可以进行真正的界面操作, 还有比这更让人有亲切感的东西吗?
输入端工程学团队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实验系统, 用于测试多点触控技术。 那是一个大型电容式显示器, 大小跟乒乓球台差不多, 上方挂着一台投影仪。 投影仪将麦金塔机的操作系统投射在由大量线路组成的阵列中。
“一切都会改变。” 观察上述系统后, 乔纳森这样告诉自己的设计团队。他想把这个系统展示给史蒂夫·乔布斯, 但是, 他又担心上司会认为它原始粗糙而对其泼冷水。 因此他认为必须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 私下向乔布斯汇报工作进展。“因为史蒂夫反应太快, 很快就会发表意见, 所以我不能在有旁人的时候向他展示我们的工作,” 乔纳森说,“他可能会直接说‘这就是胡闹’, 然后就把这个创意给否决了。 我感到这个创意很弱小, 所以在它发展期间我们必须对此加以温柔呵护。 我意识到, 如果他瞧不上, 那事情就难办了, 因为我了解这项技术的重要性。”
乔纳森跟着自己的直觉走, 选择私下向乔布斯展示这一系统。 这次他旗开得胜, 乔布斯喜欢这一构想, 说:“这就是未来。”
有了乔布斯的批准, 乔纳森做出了新的指示。 他让苹果的两位顶尖软件工程师伊姆兰·查德里(Imran Chaudhri) 和巴斯·奥尔丁(Bas Ording)将大型的电容式面板缩小成一部运转正常的平板电脑原型。 在一周之内, 两位工程师就带回了一台连接大型 Power Mac机的 12 英寸 MacBook显示器。这个装置赋予计算能力强大的 Power Mac 以辨识手语的能力。
两人以谷歌地图为例, 向乔纳森及其团队进行了演示。 他们先在地图上搜出了位于库比蒂诺的苹果公司总部, 然后其中一人把两只手指放在屏幕上的总部标示上。 随着两只手指朝不同方向分开滑动, 地图上的总部位置也随之放大。 设计者们都惊呆了。“我们可以通过触摸把苹果的工业园放大、 缩小! ” 萨茨格说。
乔布斯展示初代iPad
制作手控平板电脑的梦想就这样即将照进现实。 当然, 它没有在一夜之间发生。 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 苹果的另一款革命性产品赶在了手控平板电脑之前问世。
035 号模型
也许多点触控技术对于乔纳森的设计团队来说是新颖的, 但它在学术界早已不是什么新奇事物。 这项技术的源头可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 那时, 研究人员就造出了首台电子触摸传感器。 早在 1982 年, 可同时探测多点触控的系统就已在多伦多大学问世。 1984 年, 可运转的多点触控屏幕出现, 这一年刚好是史蒂夫·乔布斯发布麦金塔机的时候。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 市面上才出现了多点触控的产品, 其中就有基于手势的电脑输入板和触摸感应的键盘鼠标一体设备。 这些产品均来自特拉华州一家名为多点触控(FingerWorks) 的公司。
2005 年初, 苹果悄无声息地收购了多点触控, 然后迅速地将该公司之前的产品撤出了市场。 一年多后, 当多点触控的两位创始人韦恩·韦斯特曼(Wayne Westerman) 和约翰·伊莱亚斯(John Elias) 开始为苹果申请新的触摸技术专利时, 苹果的这次买断行为才被公诸于世。
查德里和奥尔丁用粗糙的实物模型演示了手指的确可以控制平板电脑。观看完演示后, 乔纳森的工业设计团队开始设计更为完善的原型机。 同样有着机械制造天赋的巴特·安德烈与丹尼尔·科斯特共同领导此次设计任务。在他们设计的众多原型机中, 一个被苹果内部称为“035 号模型” 的原型机脱颖而出。 它的诞生为苹果在 2004 年 3 月 17 日这天申请相关专利奠定了基础。
“035 号模型” 是一个大号的白色平板, 看起来好像是当时一款白色塑料iBook的顶盖。 尽管没有键盘, 但它是依据iBook的零部件制造的。 与 2010 年面世的iPod相比, “035 号模型” 没有主页按钮, 也没有更厚实、 更宽大的基座,但两台机器都采用了圆边设计, 屏幕的周围都有一个黑色的边框。“035 号模型” 采用的是升级版Mac OS X系统(这款软件的手机版——iOS数年之后才开发出来)。
正当乔纳森的团队致力于设计平板电脑原型机时, 苹果的高层们却在为iPod忧心: iPod的销量固然一路走高,libido独占欲 2003 年的销量为 200 万部, 2004 年为 1 000 万部, 2005 年增加到了 4 000 万部; 而就市场趋势来看, 手机终将取代 iPod。 当时, 大部分人出行都带着 iPod和手机。 虽然手机只能储存几首歌曲, 但趋势已愈发明朗, 早晚会有人将这两种设备合二为一, 也许那个人就是苹果的竞争对手。
2005 年, 苹 果 与 摩 托 罗 拉 合 作, 发 布 了 名 为 ROKR E1 的“手 机iTunes”。 这款手机形如糖果棒, 可以播放从 iTunes音乐商店购买的音乐。 用户可以通过 iTunes下载歌曲, 借助类似 iPod的机器播放。 但是, 这款手机只能存储 100 首歌曲, 通过电脑转发歌曲的速度也不快, 界面设计也很糟糕。这些局限使它先天不足, 注定以失败收场。 乔布斯几乎也无法掩饰自己对这款产品的鄙视。
另一方面, 这款摩托罗拉 ROKR手机也使相关人士意识到, 苹果需要打造自己的手机品牌。 消费者期待在手机上充分享受使用 iPod那样的体验。 可是, 以乔布斯对苹果产品标准的固执坚持, 委托另一家公司设计生产显然不大可能达到乔布斯的要求。
如何让研制“035 号模型” 的项目重新调整并融入 iPhone的生产, 成了争论的焦点。 触摸屏手机概念在 2010 年的技术界大会“All Things Digital”上亮相, 乔布斯因提出这一概念而受到好评。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乔布斯对听众说,“它起先跟平板电脑有关。 我有一个设想, 做一种玻璃显示屏, 用手指敲击显示屏就可以完成多点触控。我将这一想法传达给我的团队。 6 个月后, 他们就做出了这部令人惊叹的显示屏。 我把这一成果交给我们公司一名极具才华的用户界面设计人员。 他在屏幕上滑动着手指进行各种操作, 我当时就在想,‘天啊, 我们可以用这种技术做个手机! ’ 所以, 我们将平板电脑的设计先搁置起来, 开始琢磨iPhone。”
当时苹果公司的其他员工对公司努力创造 iPhone的开端却和乔布斯的记忆不大相同。 据他们回忆, 这一创意最初来自一次日常高管会议。“我们都讨厌自己的手机,” 软件部门的高管斯科特·福斯特尔回忆道,“我记得那时我们用的是翻盖式手机。 我们自问,‘我们能否采用一直以来为平板电脑研究开发的触控技术呢? 能否将这种技术用到手机上, 做出一个可以放在裤兜里的产品? 能否使其拥有我们期待平板电脑能拥有的那些优点? ’”
会后, 乔布斯、 托尼·法德尔、 约翰·鲁宾斯坦以及菲尔·席勒来到了乔纳森的工作室, 观看“035 号模型” 的产品演示。 乔纳森演示的“035号模型” 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他们也表达了这项技术能否用于手机的疑虑。
关键的技术突破在于制作出一种可以仅占用“035 号模型” 部分平板屏幕的小型测试应用。“我们做了一个小滚动列表,” 福斯特尔说,“我们想让产品适合装在口袋里, 所以就在它的一个小角落里做了一个联系方式列表。坐下的时候, 你可以拿出手机, 用手指上下滚动该列表, 点击其中的联系方式, 自行滑动显示你所触摸的联系方式的信息。 比如, 打电话的时候, 你可以用手指点一下要拨打的号码, 这时, 手机就会发出一声‘呼叫’。 其实它并没有真的打过去, 不过是显示你的动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 我们意识到, 如果手机能安上这样一个大小正好可以塞进口袋的触摸屏, 它就可以像电话那样出色地发挥作用。”
几年后, 苹果的律师哈罗德·麦克希尼(Harold McElhinny) 对此项工程所涉及的海量工作做出了如下描述,“它需要一个全新的硬件系统……需要一个全新的用户界面, 并要求新界面必须完全直观。” 他还说, 在迈入手机这一领域时, 苹果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想象一下, 苹果之前是一家成功的电脑公司, 也是个成功的音乐公司,枯木巨魔的牢笼 但是, 他们却准备要进军一个完全由大鳄们控制的领域……苹果在手机领域绝对没有半点知名度, 根本就是毫无声誉。”
麦克希尼还说, 他坚信, 这项计划是错误的, 可能会毁了整个公司。 为了减少风险, 苹果的管理者没有将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 他们决定同时开发两款不同类型的手机, 让二者进行竞争。 秘密手机计划的研发代码是“紫色”(Purple), 用字母 P作为简称, 基于苹果第 4 代 MP3 播放器 iPod nano的设计代号为 P1; 另一款手机设计由乔纳森领导, 它是一款基于“035 号模型”平板电脑的全新多点触控设备, 代号为 P2。
P1 计划的领导人是法德尔, 他的团队提出了让手机与现有 iPod嫁接的构想。“随身携带 iPod其实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我们也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 现在要把它改造成别的东西。” 这位前苹果高管说道。
马特·罗杰斯(Matt Rogers) 是法德尔手下一名年轻有为的工程师, 曾参与过 iPod的研发。 这次, 法德尔将开发 P1 软件的任务交给了他。 早在做实习生的时候, 罗杰斯就曾为 iPod改写过一些复杂的测试软件, 给法德尔留下了深刻印象。 像往常一样, 这次的研发也是个大秘密。“公司里没人知道我们在做手机。” 罗杰斯说道。 7 当时他所在的 iPod团队也在开发新一代的 iPod nano、 iPod classic和 shuffle, 参与 P1 研发也给罗杰斯额外增加了许多工作。
经过 6 个月的努力, 法德尔的团队造出一台兼具苹果音乐播放器 iPod和手机功能的原型机, 使用效果也还算说的过去。 iPod原有的触控轮改造成了手机的拨号装置, 这款原型机就可以像拨打老式转盘电话一样, 拨打一次选择一个号码, 拨打和接收电话也都没问题。 不出所料, 利用滚动通讯簿选择拨打的联系方式是这款原型机最突出的特征。 该实验项目使苹果收获了几项专利。 其中一项专利证明, iPod与手机结合的设备可以利用一种预测文本系统编写文本短信。 包括乔布斯、 法德尔、 奥尔丁和查德里在内的设计师们被认定为该专利的发明者。
但是, P1 的局限性太大, 单拨号就是一处硬伤, 这款设备的容量也十分有限。 此外, 它还不能上网, 不能运行应用软件。 法德尔事后透露, 这款产品是当时苹果讨论的“热点话题”, 它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将法德尔的团队逼到了设计死角。 现有的这款机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设计选择, 一些有限的设计都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法德尔说:“P1 的屏幕小, 还有个轮子, 我们给困住了……可有的时候, 要抛弃旧事物就必须去尝试新事物。” 这款耗时 6 个月才打造出来的 iPod与手机结合的产品最终被乔布斯枪毙了。“老实说, 兄弟, 咱们可以做得更好。” 他是这样对法德尔的团队成员说的。
法德尔不愿就这样承认失败, 他说:“多点触控的方法风险更大, 因为没有人尝试过。 何况, 他们也不确定是否真能纳入所有必要的硬件。” 从一开始,法德尔就对触摸屏持怀疑态度。 根据使用 Palm Pilots等设备的经验, 他觉得触摸屏跟那些掌上电脑一样笨重不方便。
“但我们都知道这才是我们想要做的,” 乔布斯说道, 他指的是 P2,“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实现它。”
乔布斯展示转轮式iPhone设计
两年后的苹果设备及配件博览会上, 在介绍 iPhone时, 乔布斯开玩笑似的在 iPhone的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带有旋转拨号器的 iPod图片。 他说, 这幅图告诉我们, 不要去制作这样一款新手机。 观众看到以后捧腹大笑, 可很少有人知道苹果当初差点就真的推出了这样一部手机。
新管理团队
在公司决定继续推进 P2 计划后, 乔纳森接受任命, 负责 P2 的工业设计,法德尔负责工程设计, 而之前负责 Mac OS X系统的福斯特尔也被委以新的任务, 负责将电脑的操作系统改造成全新的手机操作系统。
乔纳森的工业设计团队从未见过新的手机操作系统, 但即便如此, 他们也开始着手设计 iPhone。 他们最初用的工作模型是一个黑色屏幕,今日一别两茫茫 后来用的是一张标有神秘虚拟图标的界面图片。 同样, 软件工程师们也从未见过 P2 手机的硬件原型。“我至今还没弄明白那个闪电图标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有位设计者后来指着一块仿造 iOS界面的一个屏幕上的图标评论道。
乔纳森本人并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他一直与福斯特尔负责的新操作系统保持步调一致, 跟踪对方的最新进展, 还经常与乔布斯和其他高管们交流。乔纳森乐于给自己的团队提供反馈, 给予指示。 工业设计工作室内部的设计师理查德·豪沃斯被任命为 P2 的设计主管。
起先, 在参与手机研发设计的人中, 没有几个有信心自己真能开发这样一部手机。“不管在哪个方面, 我们所从事的研发都是从零开始。” 一位前高管说道。 这意味着, 他们在努力征服可能是苹果历史上最艰巨的一个项目,同时还要兼顾继续开发 MacBook和 iPod等产品。 由于团队的核心成员放下手头的项目而被调去做其他的工作, 某些产品不得不推迟设计开发, 甚至被取消了研发计划。
如果该项目不能成功, 其后果对苹果可能会是致命的。“如果宣告失败,我们将不仅仅面临无法全部推出这批产品的损失, 还无法在同一时间用其他的产品弥补空缺。” 福斯特尔解释道。
乔布斯指示高管, 他们可以调用公司内部的任何员工来完成这个项目,但是绝不可以找公司以外的人来做。“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福斯特尔回忆道,“我当时的做法是, 在公司里寻找一些真正的精英、 一些表现得令人惊叹的工程师, 然后把他们带到我的办公室, 请他们坐下, 再直言相告:‘以你目前的这个职位看, 你已经是超级巨星, 深受上司器重。 如果待在原来的岗位, 继续做你想做的事, 你会在苹果获得惊人的成功。 而我现在要提供给你的是另一个机会、 又一个选择。 我们要启动一个新的项目, 一个非常保密的项目, 我甚至都无法告诉你这个新项目到底是做什么的……’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一些具有惊世才华的工程师接受了我抛给他们的挑战。 我就是这样组建起整个 iPhone团队的。”
福斯特尔在苹果总部的一座大楼里征用了整整一层楼, 并将那层楼封闭了起来。“我们在门上装了身份识别器。 在一些实验室的门上, 我记得还装上了摄像头, 要想进门得用身份识别卡刷上 4 次。” 他说。 这层楼也因此得了个外号, 叫“紫色宿舍”(Purple Dorm)。
“我们的工作人员一直都待在里面,” 福斯特尔说,“他们晚上在, 周末也在。 你可以想象, 整个楼层闻起来都是比萨味儿。”“在紫色宿舍的前门, 我们放了一块牌子, 上面写着‘搏击俱乐部’(FightClub), 因为在同名电影里, 搏击俱乐部的成员要遵守的第一条规定就是不能谈论俱乐部的事。 同样地, 在我们的‘紫色项目’ 中, 大家要遵守的基本规定就是不能对门外面的人说起这个项目。”
回到工业设计团队, 乔纳森正如往常一样, 开始书写专属于 iPhone的传奇。 他后来描述, 自己当时考虑的都是用户对设备的感受。“这些设计在初期阶段, 试图制定一些基本目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一起讨论这种和产品有关的故事——我们所讨论的是对产品的感性认识, 是用户对产品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指身体的感受, 而是指用户在认知层面对产品的看法。”
乔纳森相信, iPhone的设计重点是它的屏幕。 在早期的讨论中, 设计师们也一致认为,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转移用户对屏幕的关注。 乔纳森将他们要设计的屏幕比作一个“无边际泳池”(the infinity pool), 这里的“无边际”是指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 是高端泳池所具备的一个特征。
“这么比喻就是让大家在心里完全明白屏幕的重要性, 我们想要开发一款以屏幕为特色的产品, 以屏幕为重中之重。” 他说道,“我们早期讨论 iPhone的时候主要关注这种理念……也就是一个无边际的泳池, 在这个泳池里会神奇地出现我们要的显示器。” 这个团队注重探索设计理念, 以避免采取任何削弱显示器重要性的方式。
乔纳森说, 设计师们希望显示器是“不可思议” 和“出其不意” 的。 这是他对任何一款设计方案抱有的高端目标。“在这项设计的最初阶段, 一切都是全新的。 而且你能感觉到, 真正的机会来了, 我们可以根据人们对它的高度关注构思出一个设计故事来。” 乔纳森后来这样解释。
2004 年秋末, 乔纳森的设计团队开始朝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设计方向进发。 其中一个被称为 Extrudo, 由克里斯托弗·斯特林格带领, 类似于 iPod mini。 制作材料是挤压成型的扁平铝管。 经过阳极氧化处理, 铝管可以镀上多种不同的颜色。 苹果早已拥有庞大的生产线, 能够大量生产 iPod并进行阳极氧化处理。 另外, 乔纳森和团队成员都很喜欢挤压这种方法。 这是该设计方向具有的一个优势。
另一个设计是“三明治”, 领导者是理查德·豪沃斯。 该设计大部分用塑料制成, 屏幕也不例外。 三明治设计的形状为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均匀平滑的圆角。 机体的正中心环绕着一根金属条, 显示器处于正面居中位置, 屏幕下方的中央位置留给了菜单按钮, 上方的中心是扬声器。
乔纳森和团队成员们更看重 Extrudo的外观, 对此给予了最大关注。 他们试着沿 x轴横向挤压一些设计样品, 还有一些则沿 y轴纵向挤压。 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Extrudo的边缘太硬, 设计师们把它贴在耳旁之后脸就被戳疼了。 这点让乔布斯尤其痛恨。
为了使边缘变得柔和, 他们给边角裹上了塑料, 这恰好也为无线电天线提供了便利。 iPhone有 3 个无线接收装置: Wi-Fi、 蓝牙和无线电。 但无线电波不能穿透金属的外壳, 因此盖顶很有必要选择塑料材质。
设计团队想方设法地解决 Extrudo的问题, 但工程学测试却清楚地表明,除非把顶端的塑料盖子设计得大一些, 否则这个特别的设计方向就无法进行。而塑料盖子加大又会破坏 Extrudo简洁的外观。“我们画了大量的设计图纸,试图找到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怎样在设置天线时不破坏原来的设计,怎样不让耳机的设计太坚硬、 太锋利, 等等。” 萨茨格说,“可是, 所有增加舒适度的方案, 看来都会影响整体设计。”
设计 Extrudo还有一个问题让乔布斯烦恼: 金属边框使屏幕看起来不那么美观。 这一设计没有“服从” 屏幕, 违背了乔纳森的初衷。 乔纳森后来回忆起乔布斯向他指出这一点时, 自己尴尬得满脸通红。
采用三明治外观设计的iPhone 4
苹果只好放弃 Extrudo。 这意味着只剩下“三明治” 一个选择。
和 Extrudo相比,“三明治” 设计的确有诸多优势, 至少它圆滑的边缘不会弄伤设计师的耳朵。 但问题是制作的原型机又大又笨重, 因此乔纳森的团队要努力为它瘦身。 设计师们试图在“三明治” 里塞进大量的技术, 因为他们设想的手机很复杂, 可大部分技术还无法大幅缩小设备, 这又不符合大家希望设备既小巧又精密的要求。
乔纳森手机
到了 2006 年 2 月, 重新设计的多部样机也都被抛弃, 乔纳森对这样的进展很是不满。 因此, 在一次头脑风暴讨论会上, 他让设计师希恩·尼斯波利借鉴索尼的风格制造一款手机, 用这个带有索尼式风格的版本探路。 后来,乔纳森辩解说自己绝不是要专门抄袭索尼, 而是为改进设计的过程注入一些新鲜“有趣” 的观点。
来苹果工作之前, 著名的年轻设计师尼斯波利就已名扬日本多年。 2001年以来, 在尼斯波利为苹果设计的产品中就一直能发现索尼等日本风格的蛛丝马迹。 他的日本极简抽象派美学风格常常得到乔布斯、 乔纳森和其他苹果设计师的欣赏和赞美。
2006 年 2 月和 3 月, 尼斯波利设计和制作的几款手机都借鉴了当时索尼产品的元素, 包括缓动轮。 缓动轮是一种控制轮与开关结合的装置, 它也用在索尼 CLI?系列 PDA上。 尼斯波利甚至把索尼的商标贴到了自己设计的苹果产品的背面——有一次是例外, 那次他恶作剧似地在一部设备上贴了乔纳森的标签。
多年以后, 在苹果与三星的“世纪审判” 中, 三星拿出一部尼斯波利仿制索尼的手机, 用这个证据证明乔纳森的设计团队并非如他们自己所说的独立开发 iPhone, 而是复制了其他公司的设计。 但是, 苹果已经成功地论证,设备是他们早已设计好的, 出现索尼式的乔纳森设计只是因为后来给设备选用了索尼的装饰风格。 苹果的律师指出了差异: 尼斯波利的设计作品是不对称的, 而且苹果发布的 iPhone没有采用任何索尼风格的按钮和开关。
2006 年 3 月初, 理查德·豪沃斯对 P2 的研发状况流露出了他的失望情绪。 他对比了 P2 和尼斯波利设计的索尼风格手机, 然后抱怨 P2 身躯庞大,又羡慕尼斯波利能让机身保持苗条。“看看希恩那些索尼风格的小东西。 他能让产品看起来小得多, 外形也美得多。 放在耳边或是放入口袋都很适合。”豪沃斯在给乔纳森的邮件里这样写道。
豪沃斯还在邮件中说:“我也担心, 如果我们去掉侧面的音量调节键,就等于让挤压成型的设计理念打了折扣, 产品的外形也不再符合这项工作的要求。 在它形成特定的风格或形象之前, 我们只能增加这么多, 否则它只会变成最有效的构建方法, 而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乔纳森的团队曾试图采用曲线型的设计, 从某个方面来说, 这个设计方向看起来似乎很有希望。 因为增加了曲线之后, 就可能在曲线中间的空隙塞进更多的技术元素。 这个巧妙的设计被苹果运用到很多新产品中, 从 iPad到iMac都可看到。
萨茨格回忆, 团队开始的时候对一个设计方案“情有独钟”, 那个设计使用了两片有特定形状的玻璃。 他们做的那些原型机中就有一个分裂式屏幕,屏幕在上方, 下方则是软件驱动的触控板。 触控板视功能不同而变化, 有时可以是键盘, 有时又是拨号盘。 但事实证明, 将玻璃做成凸面太难了。
在后期的开发过程中, 豪沃斯依然用 Extrudo设计作比照对象。 但工程学测试结果确切表明, 三明治风格的设计方向才是大势所趋。 而三明治设计的原型机却没有收到乐观的汇报, 报告说它们外形肥大。 设计师们意识到,不可能把所有的技术都挤在一起, 同时还能保持产品外形美观, 因此他们决定把三明治计划也毙掉。
“对于天线和声学, 我们都还不太了解, 也不太了解如何把所有需要的技术放置在一起。” 一位前苹果主管说,“它倒能正常运作, 就是外观不够吸引人。”
设计走入了死胡同, 乔纳森的队伍只好调转方向。 他们找出开发初期制作的一个旧模型, 当初是因为更青睐三明治和 Extrudo而抛弃了它。 这个被遗弃的模型与苹果未来真正出货上市的版本已经非常相似。 它的屏幕对接严丝合缝, 只有中间插入了一个主页按钮。 它后盖的曲线柔和, 与前面的显示屏咬合得天衣无缝, 就像最初的 iPod。 最重要的是, 它符合乔纳森关于“无边际泳池” 的想法。 关机后, 手机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漆黑面板。 一启动开关,屏幕又会神奇地从面板里显现出来。
这是个“灵光一现” 的时刻。“我们从当初忽视的东西里面淘到了宝。”斯特林格说,“当时我们给它增加了一些细节, 确实在它身上花了些功夫,然后就断定这绝对是那时候最适合我们的选择。” 斯特林格回想起在最终为iPhone选定了没有任何装饰的设计之后, 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这是我们最漂亮的设计。” 他评价说。 可那款手机正面既没有公司的商标, 也没有产品的名称。 斯特林格解释说:“我们也从制作 iPod中获得了一些经验。那就是, 如果你的设计是原创, 而且漂亮得惊人, 那你就不需要贴上多余的东西。 这种设计已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设计本身就能代表自己。”
在时机成熟之时, 乔纳森又重新启用三明治设计, 制作了 iPhone 4。 这是又一个实例, 设计团队也是重新评估了早期的设计, 探寻之前忽略的产品特质。 iPhone 4 的主要结构元素——两块玻璃板之间的钢架也将增加一根,用作手机的天线。 遗憾的是, 这也带来了问题, 因为如果用户的手通过缝隙接触了天线, 会直接导致两根天线短路, 电话就会自动挂断。 有报道称, 如果给天线穿上透明外套, 可能就很容易避免这个问题, 但乔纳森不想破坏金属的完整性。
除了外形之外, 设计团队还关注多点触控的功能。 当时的大多数触屏设备都采用电阻式触摸屏。 这类触摸屏基本依靠两块导电材料制成的薄片制作,薄片之间用空气隔开一条缝隙。 按压屏幕的时候, 两块薄片会接触, 记录下触摸的动作。 电阻式屏幕通常由塑料制成, Palm Pilots掌上电脑和苹果的牛顿掌上电脑等笔触设备常用这种屏幕。
乔纳森的设计团队试图为 iPhone安装电阻式触摸屏, 但结果并不理想。点击屏幕会使图片变形, 而且点击时必须花很大力气, 从而导致手指酸痛。虽然叫“触屏设备”, 但它算是名不副实。 设计师们觉得触屏这一名称会让用户产生错觉, 以为自己当真能摸到屏幕上的内容。放弃了电阻式屏幕, 硬件团队转而制作基于电容式触控的屏幕, 记录穿过其表面的电荷或电容的变化。 人类的皮肤可以导电, 电容式触摸屏利用了这一特点, 连最轻微的触摸都能检测出来。 苹果已经多年采用电容式触摸技术, iPod的触控轮、 笔记本电脑的跟踪板还有个人电脑 Power Mac Cube都有一个电容开关键。 不过, 这种技术还没有应用在透明的显示屏上。
此时团队又遇到了一个问题: 电容性屏幕没有供应链。 当时这种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 而苹果找到了台湾一家叫“宸鸿”(TPK) 的小厂商。这家公司采用创新的技术, 但只能小批量生产, 而且定点销售。 乔布斯与这家公司很快达成协议, 苹果承诺会买下该公司生产的所有电容性触摸屏。 为满足协议要求, TPK特投资 1 亿美元以提高产能。 TPK最终为首批 iPhone提供了大约 80%的使用屏幕。 到 2013 年, 该公司这项营业收入迅速增加到 30亿美元。
从塑料到玻璃
苹果的运营团队在考虑如何生产 iPhone时, 乔纳森的设计团队却对自己最初为屏幕选择的原材料产生了怀疑。他们开始计划使用的是塑料, 最主要的原因是塑料不会摔碎。 iPhone原型机的所有屏幕也都是塑料做的。 但设计师们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原始的塑料面本身太灵活, 很难办,” 萨茨格说,“塑料屏幕成品是哑光面, 因为如果塑料屏做成光面, 就会看出波浪形的纹路, 那看起来真的很糟糕。” 乔纳森指示团队尝试使用带有纹理的塑料, 但依然行不通。 接着他们铤而走险, 决定试用玻璃。 不过, 玻璃容易破碎。 而且, 消费类电子设备中从未用过如此大块的玻璃。
屏幕原材料如何由塑料转换成玻璃的这段回忆出现了罗生门现象: 尽管乔纳森的团队已经在研究如何将玻璃用在手机上, 但有人依然认为乔布斯是提议使用玻璃的第一人。 他们说, 乔布斯之前一直在使用一部 iPhone的原型机, 他习惯把手机和钥匙一起放在兜里。 据说他发现手机屏幕上留下了钥匙的划痕之后感到非常恼火。
“我出售的产品绝不能这么轻易就被划破,” 乔布斯后来说,“我希望换成玻璃屏, 而且希望你们在 6 周内完善它。”
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是, 在发布以前, 开发玻璃屏幕花了 6 个多月, 而不是 6 周。 苹果的运营团队承担着寻找最坚固玻璃的任务。 他们经过一番搜索, 找到了一家总部位于纽约州北部的玻璃制造商: 康宁公司(Corning Incorporated)。
1960 年, 康宁公司创造了一种几乎坚不可摧的加固型玻璃, 他们称之为“金刚玻璃” 或者 Chemcor玻璃。 制造这种玻璃的关键是一种创新的化学工艺, 即将玻璃浸入含有钾盐的热水中。 比较小的钠原子离开了玻璃后, 原来的位置被钾盐中较大的钾原子取代。 玻璃冷却后, 会被钾离子挤得更紧, 这使玻璃抵御打击破坏的能力格外强。 这种玻璃每平方英寸能承受 10 万磅的压力(普通玻璃只能承受大约 7 000 磅)。 Chemcor的市场前景看起来似乎一片光明, 但是它的销量却从未有过起色。 除了用在一些飞机上和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 的 Javelin汽车上之外, 这种材料销路不畅, 康宁公司于 1971 年将其停产。
2006 年, 苹果的运营团队联系康宁公司时发现, 这家公司几年前就已打算重新生产强化玻璃这种老产品。 康宁公司发现, 摩托罗拉公司在 ZARA V3手机上使用玻璃之后就开始探索让 Chemcor更薄的方法, 以使玻璃的厚度适合手机使用。
乔纳森的工业设计团队对产品规格提出了要求: 要符合 iPhone的设计,玻璃的厚度必须是 1.3 毫米。 乔布斯给了康宁公司的 CEO温德尔·威克斯(Wendell Weeks) 6 周的时间, 让他们在这期间内尽可能大量制造这种玻璃。威克斯回应道, 他们的能力达不到要求, 而且事实上, Chemcor从未以这种方式制造过数量这么多的玻璃。 他告诉乔布斯:“现在我们的工厂都不再生产这种玻璃。” 但乔布斯给这位 CEO送上一番甜言蜜语。“开动脑筋, 好好想想,” 他说,“你能做到的。”
几乎在一夜之间, 康宁公司的生产工艺焕然一新。 这家公司的生产基地设在肯塔基州, 旗下几个生产液晶显示屏的工厂改造成了强化玻璃的加工厂。当时, 强化玻璃已更名为哥斯拉玻璃(Gorilla Glass) ——2007 年 5 月, 康宁公司生产了数千码长的哥斯拉玻璃。
有了康宁生产的玻璃, 再结合铝制后壳, 乔纳森的设计语言又迎来了一次新的转变。 这种结合体非常抢眼, 几乎可以称得上视觉冲击, 是硬金属和玻璃创造的极简主义作品的代表。
为了把玻璃屏幕放在恰当的位置, 乔纳森的团队提出要制造一种闪亮的不锈钢边框, 而且同时给一部机做两个, 让它们共同成为手机的结构部件。双重边框固然能让 iPhone更稳固, 但它也需要外形上的美观。
乔纳森的团队担心, 如果手机掉落在地上, 玻璃就会摔碎。 萨茨格说:“我们把玻璃放在离硬化钢最近的位置。” 他同时指出:“如果(你的手机)掉了, 你不必担心落地会碰坏玻璃, 你倒是得担心, 环绕玻璃的钢条会不会撞到玻璃。”
解决的方法是, 在玻璃屏幕和不锈钢边框之间垫一层薄薄的橡胶垫。 可橡胶垫产生了缝隙, 一些设计师出于私人原因在最初很讨厌这种橡胶垫。“因为我们大多数工业设计团队的成员都很少刮胡子, 所以留有胡茬。 如果我们把手机贴到脸旁, 那种缝隙就会夹住脸上的胡子,” 萨茨格笑着这样说。 设计团队又在缝隙的大小上下了一番功夫, 直到把它弄得合适为止。
“我们设计了多种填充物, 要把它塞在金属和玻璃之间的缝隙中, 最后终于挑出一种填进去, 以后我们的胡子再也没被夹过。”
Macworld大会倒计时
2006 年秋天的一个早上, 乔布斯在苹果的董事会议室召集了 iPhone的领导者开会, 讨论 iPhone的开发。《连线》 杂志的编辑弗雷德·沃格尔斯坦(Fred Vogelstein) 描述了当时的场面, 称其为一场为坏消息准备的恐怖演出。
“很显然, 原型机依旧很糟糕。 问题很严重, 可不只是出几个漏洞修修补补那么简单, 而是根本就无法运行。 电话通话时经常自动挂断, 电池还没充满电就不能继续充了, 数据和应用常常崩溃, 无法使用。 问题没完没了。 演示结束的时候, 乔布斯平静地盯着屋里的十几个人说,‘我们还没造出产品。’”
乔布斯看起来很镇定, 没像平时那样火冒三丈。 这把屋里的其他人都吓坏了。 沃格尔斯坦说起, 有位高管描述当时那一刻产生的“冷彻骨髓的感觉”在他为苹果工作期间只出现过很少几次。”
几周之后, 发布 iPhone将是 Macworld大会的主题活动, 所以无论哪种拖延都会产生毁灭性的后果。“对那些制造 iPhone的人来说, 接下来的三个月将会是他们工作生涯中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 沃格尔斯坦写道,“走廊里经常响起此起彼伏的尖叫声。 工程师们通宵召开编码会议, 疲惫至极, 终于撑不住了才放松几天, 但只是为了补充睡眠, 然后继续回来工作。 一位产品经理在关办公室的门时候用力过大, 导致门把手弯曲, 把自己锁在了里面。 同事们花了一个多小时, 用一个铝球棒在门上适当的位置一阵重击之后才把她解救出来。”
问题是每样东西都是新生事物, 而且没有一样能正常运行。 触摸屏是新的, 加速器也是新的。 近距离传感器的作用是, 用户将手机拿到脸旁时, 屏幕就会自动关掉, 但在最新的样机中, 这个传感器还出现了一个问题: 大多数人使用的时候, 它都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用户的头发又黑又长, 传感器就辨别不清, 因而无法运行。
“我们几乎要将这款手机束之高阁了, 因为我们觉得, 它连这些基本问题都解决不了。” 乔纳森在伦敦的一次商务会议上透露,“这种手机必须能察觉各种耳朵和下巴的形状、 皮肤的颜色和发型……我们真正考虑到的现实问题还有很多,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或许这种设计真的行不通。”
但就在距离 Macworld大会开幕只剩下几周的时候, 乔纳森的设计团队造出了一个运行良好的原型机, 并可以向无线运行商 AT&T展示。 2006 年 12月, 乔布斯赶到拉斯维加斯, 向 AT&T的 CEO斯坦·西格曼(Stan Sigman)展示那款原型机。 西格曼对这款 iPhone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赞美”, 声称“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设备”。
乔布斯展示初代iPhone
iPhone成功在 Macworld大会登场, 苹果终于迈上了又一座巅峰。 这要归功于两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苹果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不断学习, 同时秉持将 iPhone推向市场的信念。 一位苹果的高管总结道:“我们每走一步都在挣扎, 每一步都是如此。 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挣扎中度过。”
《乔纳森传》
2007 年仲夏, 在 iPhone发布日当天, 乔纳森和整个设计团队齐聚加州旧金山市的苹果旗舰店。“我们很兴奋,” 斯特林格说,“我们创造了一件新东西, 火爆得令人难以置信……外面一大群人。 我们想看着他们, 感受他们的热情, 想看到他们拿到这些新产品时眼睛里放射出的光芒, 我们还想看看哪些人先得到这些产品。 店门打开的时候, 真是一场大混乱, 热闹的场景就像狂欢节一样。”
斯特林格情绪激动, 不能自已。“我们真的非常非常骄傲。 我们曾经那么辛苦地工作, 有太多的人为 iPhone无私奉献。 今天, 这些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确定无疑的回报。 真是美好的一天。”
很多业内专家此前认为, iPod的成功只不过是苹果公司运气好, 苹果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因此, 当苹果进军竞争惨烈的手机市场时, 人们纷纷预言:iPhone免不了会一败涂地。 微软公司的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 曾公开宣称, iPhone绝对占据不到任何市场份额。 而出乎意料的是, iPhone一亮相便风靡世界, 而且苹果这次沿用了老战术, 迅速为 iPhone添加了多种功能与型号。
第一款 iPhone于 2007 年年中上市。 截至该年年底,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 iPhone销量达到 370 万部。 到 2008 年第一季度, iPhone的销量就已经超过了苹果旗下整个 Mac系列的总和, 而到那年年底, iPhone一个季度的销量就是 Mac的 3 倍。 同时, 这也带动了苹果公司的收入和利润飞涨。
2007 年 1 月, 乔布斯在 Macworld大会上揭开了 iPhone的神秘面纱。 发布会上, 他还邀请了老朋友艾伦·凯(Alan Kay) 到场。 凯在施乐下属研发公司 Xerox PARC(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结识了乔布斯, 之后被聘为苹果的特别研究员。 某种程度上说, 他是苹果的元老级功臣。 20 世纪 90 年代,凯在苹果高科技研究组工作了 10 年。 他因 1968 年提出平板电脑“Dynabook”的概念而闻名于世。 凯当时预言, Dynabook将是一扇汇聚全球知识的窗口。
在 iPhone发布会上, 乔布斯不经意间问凯:“艾伦, 你对 iPhone的感觉如何? 它值得让你评判一下吗? ” 乔布斯的这个问题是在影射凯大约 25 年前发表的一番评论, 当时凯将最早那款苹果Macintosh电脑视为“第一台值得让人评判的电脑”。 对乔布斯提出的这个问题, 凯考虑了片刻, 然后拿起他的软皮笔记本说:“让电脑屏幕尺寸不超过 5 乘 8 英寸, 你就可以统治世界了。”
其实, 不必等多久, iPad就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腾讯创业(ID:qqchuangye)将在微信公众号上送出十本《乔纳森传》,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