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产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傲世九重天顶点在近年来国内芯片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指出,到 2020 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需求规模约 72 万人左右,但我国人才存量仅 40 万人,缺口将达 32 万人。
人才培养不仅需要较长的周期,对于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学校和产业的密切配合,特别是集成电路这样交叉学科的产业,人才培养的挑战更加巨大。2020 年下半年开始,无论是培养偏“通用”人才的高校,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类机构都有大动作。
国内芯片人才的培养到底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才能为中国的芯片产业定制最合适的人才?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这样的非赢利性机构是如何与头部芯片公司们合作定制芯片人才?
高校新增集成电路与工程学院过去十五年,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产值增长近 14 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9.2%,远高于全球 4.5%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其中,芯片设计成为了三业(设计、制造、封测)中唯一增长率保持为正值的环节,r2v32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要的火车头。
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指导以及大基金的强力拉动下,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正在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2014 年以来,制造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4.72%,为三业中最高。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0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 8848 亿元,同比增长 17%。我国高速增长的销售额背后也是进口芯片的快速增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 5435 亿块,进口金额 3500.4 亿美元,出口集成电路 2598 亿块,出口金额 1166 亿美元。
一边是中国芯片市场快速的发展和的需求,另一边是大量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国内上千家芯片公司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因就是缺乏人才。集成电路横跨电子、物理、化学、材料、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此前国内高校的学科设置很难充分满足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与工程系教授、博导梁晓峣在一场圆桌讨论中指出:“我从海外回来发现国内在计算机和芯片方面的教育与国外差距很大,国外有一个叫 ECE(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的专业,海绵宝宝找不同但国内大多数高校微电子和计算机分得非常清楚。像我这样做体系结构,是软硬件的结合,在国内就很难定位。”
“我刚好就是在国外上的 ECE。我本科在国内学的是通信,到国外留学上了 ECE 专业,这个专业开设了许多跨专业的选课,也正因为如此我接触到了半导体,在那之前我对半导体一无所知,后来学习了包括设计验证、工艺等课程,最终算是误打误撞进入了半导体行业。”一位国内芯片设计公司高管在一场活动中分享。
国内高校芯片人才培养的变革发生在 2020 年。8 月,国务院发布 8 号文(《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工作。到了 12 月 30 日,“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正式被设立为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作为“交叉学科”门类,门类代码为“14”,“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140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太空帝国4秘籍作出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的决定,就是要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随后,安徽大学、中山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在 2021 年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设为一级学科,对芯片设计和制造都至关重要的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人才培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邸志雄表示:“之前国内的教学体系,EDA 教师一般归属微电子或计算机学科,但都是小众群体,能够开设 EDA 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再加上缺乏教材,学生感兴趣的也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提升为一级学科,加上开源 EDA,不管是开设课程还是出版教材都是利好。”
一位芯片行业专家认为:“我认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设为一级学科还不够,增加对高校的投入,以及出台一些更加开放的政策支持也非常必要。”
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副主任吕会军表示:“国外有些区域的产学研拥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牛牛水果大餐他们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费,让学生可以流片,从而获得工程实践经验。”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所以相对更注重通用性和基础性知识的培养,,而集成电路企业所需要的是有较强实践能力、能满足岗位需求的产业人才,如何在高校培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适合产业需求的芯片人才,是我们成立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的目的。”吕会军同时表示。
头部芯片公司定制应用型芯片人才“理想状态应该是高校聚焦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机构有针对性的在实践能力方面做补充和提升,然后将人才向产业输送。”吕会军进一步表示:“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是对产教融合的补充,高校是芯片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要阵地,从人才供给侧出发,推进人才培养,我们依托地方产业,从需求侧出发,进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双方从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做好产业人才培养,以满足产业用人需求。”
据了解,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更名前叫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是南京江北新区牵头成立的促进区域产业发展,衔接政府、高校、企业以及推进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2017 年就开始探索人才培养。
吕会军介绍:“在培养体系搭建方面,我们要先全面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与相应岗位上优秀工程师的访谈,形成关键岗位的人才画像。然后再根据岗位画像搭建培养体系和课程内容,最后找合适的讲师进行培训。”
但这个过程也充满挑战,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度沟通。画像确定后搭建课程体系也面临挑战,工程师更贴近行业,但构建课程体系可能并不擅长,大学老师善于课程教学,但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因此需要企业工程师与大学老师双方配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吕会军表示:“如果一家企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可以与我们共同开发课程,或者建立共享实验室,通过定制化培养,让即将毕业的学生或者初入职的员工在共享实验室就能接触到企业的真实项目,系统化的培训让项目实践经验前置。”
我们了解到,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已经与 11 家企业建立了共享实验室,其中围绕 EDA 人才培养分别与华大九天、国微、芯华章、芯行纪和概伦共建共享实验室;围绕芯片设计分别与新思科技、创意电子、芯驰和芯原共建共享实验室;围绕信创,分别与龙芯和鲲鹏共建共享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和上海海思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还与芯华章共同打造“X— 行动”计划,在与企业加强粘合度的同时,不断融合高校,共同推进产教融合育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对于芯片人才需求量不那么大的中小企业,定制化培养的需求就偏弱。“我们会做一些通用技能的培训,比如版图设计,到后期再把学员分流到企业,跟着工程师做项目增强实践经验,这样也能满足中小型企业的芯片人才需求。目前我们课程采取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已推出首批线上课程 43 门,线下培训班也有 35 个。”吕会军表示。
今年暑期,南京集成电路产业培训基地联合新思科技、芯华章、龙芯中科、上海海思等知名企业开设了涵盖芯片设计、EDA、智慧城市嵌入式开发、AI 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AIoT 机器视觉等主题的暑期学校。
芯片人才培养的更多探索除了直接与企业和高校合作,举办芯片大赛也是培养芯片人才一个不错的途径。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每年持续举办全国大学生 EDA 精英挑战赛、全国大学生 FPGA 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大赛。通过大赛的平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以及遇到的挑战出赛题,参赛选手不仅在参赛过程中拥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了解到企业的业务需求。
据介绍,从 2017 年开始,三大竞赛吸引全国近 400 所高校(涵盖了全国 26 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累计近 7000 支队伍参赛,为江北新区的产业发展挖掘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和优质项目。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还会帮产品做得较好的学生进行流片,让他们获取真正全流程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打通芯片人才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未来,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还会有更多探索,将产业人才、创新驱动、生态打造进行相互联动。吕会军说:“基地由地方政府牵头,是高度开放的人才培养平台,聚焦产业人才培养,赋能产业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补充,是企业人才招聘的伙伴,不与高校争名,不与企业争利。”
小结像南京集成电路基地这样的平台未来在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可能性值得期待。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缺乏多层次的人才,因此需要整个产业多方的共同努力。而培养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高校学生的实践经验前置。
待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也产生头部效应,那时更稀奇的将会是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