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暑假,复仇女神战术折刀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盼望已久的假期,而部分家长却面临着“孩子一放假就发愁”的状况。之所以“发愁”,是因为孩子放假在家,每天的朝夕相处,并没有增进双方的亲子关系,反而让家长发现了孩子身上更多的“问题”,而某些问题还会被无限放大。比如,假期中孩子不按时学习、作息不规律、沉迷网络游戏等。
为帮助广大师生做好心理防护,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去年2月,市教育两委组织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方面专家,开通师生心理健康支持热线──阳光心理热线。近日,记者走访该热线,发现今年暑假以来,拨打热线的家长,大部分是因为假期中亲子关系变得紧张而咨询求助。记者梳理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类问题,并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就这些假期中学生和家长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大家支招。
? 孩子在网时间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网络不良交友
? 孩子睡得晚、起得晚,不按时吃饭,妖精阿瓦隆传奇每天黑白颠倒
? 孩子对家长安排的课外辅导不满,不愿意、不主动完成作业
? 家长担心孩子独自在家,会发生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
? 网络依赖问题
案例:
来电者是一位中年母亲,其儿子15岁,刚参加完中考,他们一家三口同住,母亲工作比较忙,脾气暴躁,父亲的性格比较温和。儿子中考成绩不理想,报考了一所职业学校。来电者陈述,儿子从九年级开始玩手机、打游戏,有一些游戏网友会不时线下聚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中考成绩不理想,对于填报志愿没有热情。某晚,由于母亲制止儿子玩手机,母子产生激烈冲突,儿子遂离家出走,一夜未归,之后一直住在奶奶家。母亲很担心,觉得儿子总是住在奶奶家会更加沉溺于打游戏,鬼眼狂刀游戏故来电寻求帮助。
专家支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研究员 毋嫘
沟通 理解 陪伴
网络过度使用,会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上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已经发生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家庭,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1.回顾青少年开始沉溺于网络时,是否发生了较大应激事件,以及应激事件后续是否得到妥善处理。
2.理解沉迷于网络背后的心理需求。有些青少年期望在网络世界中得到陪伴和理解,而这恰恰可能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
3.在沟通时,做到倾听、不评价、不打断。父母常困惑为何青春期的孩子不与父母沟通。当父母真正做到完整倾听,放下评价和说理,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理解,沟通才有意义。
4.需要改变的不只是孩子,家庭的边界、规则、沟通模式,要一起改变。
? 安全焦虑问题
案例:
来电的是一位42岁的母亲,女儿15岁,刚参加完中考。孩子中考成绩不错,考入一所重点高中,父母由于工作原因,白天孩子独自在家,母亲因此很担心。来电者陈述从小孩子父亲工作较忙,由来电者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照顾细致,孩子自小自理能力较差,担心孩子在家和外出的安全问题。近期,韩美味加盟孩子和同学经常相约一起出去玩,觉得不能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而允许孩子外出,又担心交通安全等问题,感到很焦虑,希望得到咨询师的帮助。
专家支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师 周广东
规避危险因素 普及安全知识
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首先,一定程度的担心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地规避危险因素,对孩子的安全是有保护作用和积极意义的。其次,过度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孩子毕竟已经15岁了,虽然还未成年,但基本的辨别安全和照顾自己的能力还是有的。再次,父母可以向孩子普及安全知识,并与孩子协商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案,比如,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不能去,遇到各类危险应该如何自救等。最后,父母要自我觉察一下以下问题是否存在:
1.自己对孩子细致的照顾,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缺少了锻炼自己独立的能力?
2.父母对孩子安全的担忧有没有造成亲子关系的破坏?如果有,应该考虑要修复关系,否则青春期的孩子更有可能因为叛逆心理,而故意违反爸妈制定的规则。
3.母亲作为主要的照料者,万圣夜人偶事件簿4是否对照顾孩子的问题包揽了过度的责任?比如,担心孩子有任何的安全问题,都是自己做得不好!可以适当让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养中来。
? 作息不规律问题
案例一:
来电者是一位13岁的女孩,读七年级,成绩不错,身体健康,与父母及弟弟同住。来电者打入热线时情绪激动,持续痛哭,诉说自己与父母无法沟通,父母不理解自己。具体事件是放假后,自己的作息有些乱,白天上培训班,晚上回家后感到很累,要先睡两个小时缓解一下疲倦,然后再写作业、洗澡,因此造成晚上睡觉的时间比较少,转天早上被父母催促去上培训班,导致因睡眠不足感到困倦。每天如此恶性循环非常疲倦,因此被父母数落,说她好吃懒做,再累也没有父母做生意累,说她干什么都不行。
案例二:
来电者是一位17岁高二女生,由于父母上班,白天独自在家,自放假以来每天早上9点多起床,简单吃一顿饭后开始写作业,等待父母回家做晚饭,晚上常常因为玩手机到深夜才睡觉。她表示,假期中作业完成不好,精神状态不佳,因为即将升入高三又感到很焦虑,担心自己进入高三后不能调整好学习状态。曾制定假期作息时间表,但是执行了一天后没有能够坚持下来,对此责备自己没有毅力,但在行为上又没有改变,因此感到很苦恼,希望得到咨询师的帮助。
专家支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杨春
调节生物钟 避免恶性循环
案例一中的父母过于主观评判孩子的行为,她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与关心,并及时调整培训班密度。13岁仍处在发育期,睡眠时长(累计睡眠不低于8小时)与质量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建议家长与孩子商讨合适的培训量,中午保证30分钟的午休时间,晚上保证不低于7.5个小时的睡眠,才更有利于此年龄阶段学生高效学习。
案例二中的女生焦虑时会更多地使用手机缓解,而过度使用手机后会产生更多焦虑与负罪感,从而产生恶性循环。首先用正念或深呼吸等方法调节焦虑情绪,其次需要调节生物钟。在调节生物钟时,要先保证一头是正常的,如晚上不管几点睡,早晨要正常起床。中午午休不超过20分钟,避免进入深度睡眠无法叫起。白天计划学习时,多使用几个“如果”,即“如果我不能完成这部分的学习计划,我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当下行动上,而非反刍性思维中(我没完成计划,我可能考不上好学校之类的)。晚上按时上床,就寝前进行冥想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要建立床就是睡觉的地方、课桌前就是学习的地方、沙发就是休息的地方的意识。每个地方要建立必要的定义—联系—反应。避免在床上玩手机,影响睡眠质量。
? 假期学习问题
案例一:
来电者是位八年级女生,15岁。其母亲是医生,父亲在外地工作,自小跟奶奶生活,上小学后与父母居住。来电者的情绪很激动,说母亲不停地打电话查问她在干什么,是不是玩手机了。母亲因为工作忙,很少陪她,她跟母亲在很多问题上无法沟通。例如,放暑假后,母亲给她安排了课外辅导班,可是她觉得自己学习主动性不错,自身也很努力,不同意母亲的安排,但母亲总是指责她,也不理解她,为此感到很苦恼,对辅导班有抵触情绪。“我现在不想理妈妈了,想要逃开,我觉得自己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女生在来电中说。
案例二:
来电的是一对母子。母亲37岁,儿子8岁上小学二年级。放暑假后母亲给孩子安排了英语、数学、钢琴、书法辅导班,孩子对此表示不满,觉得没有玩的时间,因此引发亲子矛盾。母亲认为孩子所在学校作业较少,担心孩子今后竞争不过其他学生。但孩子近期不仅对辅导班抵触,连学校作业也不愿写了。只要孩子写作业拖拉,母亲就抑制不住愤怒,冲孩子大吼,同时自己也感到很无助。
专家支招
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高级政工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刘曼
张弛有度 劳逸结合 动静结合
暑假来临,很多家长考虑给孩子安排辅导班,其中部分家长是因为有几个担忧,一是担心孩子长时间脱离学习环境适应不了开学后的新环境;二是其他孩子都补课了,自己孩子不补课担心假期过后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三是没时间陪孩子,把孩子送到辅导班能放心一些。有这些担忧是正常的,在这里给假期安排孩子辅导班的家长几点建议:
1.合理计划,有张有弛:暑假是一段特别值得好好规划的时光,因为孩子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阶段,如果父母没有做好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浑浑噩噩、在没营养的短视频中消磨光阴。不过我也不赞成过度“鸡娃”,很多家庭把孩子的时间表排得密不透风,任何事都以分钟来计算,禁止任何娱乐,孩子同样也难以高效学习。
好的假期安排,应该是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让孩子们学得踏踏实实,玩得痛痛快快。如果能够在放松和休息中学到知识,那就更是两全其美。孩子的暑假怎么过就像孩子的人生怎么过一样,归根到底是他自己的事,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家长在权衡给孩子安排辅导班利弊的同时要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动静结合,培养兴趣:有研究表明辅导班的广度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和认知水平提高有正相关,因此在辅导班的选择上,既要重视广度,又要注意形式,学业辅导、艺术培养、体育训练等全方面培养,全面提高孩子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 促进学习的意义感,从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3.调整关系,提升动力:暑假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黄金时间,对于孩子的学习,该放手时就放手,理解、尊重、信任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孩子学习动力的源泉。同时,良好的关系是一切教导的前提,家长要在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中关注孩子学习内容的迁移和运用,以及知识的分享和输出。家长要用一双“积极”的眼睛看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的资源,有技巧地为他们点赞。(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