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援藏的经历是我人生当中宝贵的财富。虽然条件艰苦,永泽江里菜但是付出多收获更多。”2020年12月31日,结束了三年的援藏工作,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骨一科医生孙静涛顺利返津,但三年的援藏工作让他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天津北方网讯:“援藏的经历是我人生当中宝贵的财富。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付出多收获更多。”2020年12月31日,结束了三年的援藏工作,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骨一科医生孙静涛顺利返津,但三年的援藏工作让他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8年初,孙静涛来到西藏昌都市藏医院进行支援。“在我去藏医院之前,这个医院没有骨科科室,我们就是从零开始,僵尸赛车修改器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把骨科科室创建起来。”当初入藏时的情景,孙静涛记忆犹新。
援藏一年半一个周期,孙静涛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把骨科创立起来,争取以最快的时间做到骨科病人“大病不出藏”。进藏工作第一天,孙静涛便来到藏医院的“手术室”,这是一间普通的旧屋子改造的,没有隔离区,没有像样的手术器械,很简单的麻醉机也是刚组装起来的,本院没有麻醉医生,泡泡战士散弹技巧没有手术室护士,更没有层流设备。“我们先把一间被称为‘手术室’的破屋子收拾出来,归类做成能应急的手术包。援藏干部中有一位麻醉大夫,然后又抽调了两名在其他的医院有过手术室进修经历的护士承担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手术室基本就创立起来了。”在孙静涛来到昌都的第三天便开展了藏医院史上第一台大腿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2019年4月19日,孙静涛“遇到”了一名高处坠落伤下肢多发粉碎性开放性骨折的22岁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因为车祸导致右下肢大腿小腿都骨折了,小腿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比较严重。当时他在某私立医院草草缝合,三天后下肢软组织大面积溃烂、发臭,高热不退,生命体征不平稳,随时有生命危险,格斗小战象病情相当严重和不稳定,由于私立医院开不了转院证明,患者和家属来藏医院开证明去内地。“从昌都去内地路途遥远,现在是中午12点,去最近的城市一天也到不了,病人高热不退、下肢溃烂,如果去再内地治疗途中必定凶多吉少”。孙静涛等援藏队员带领骨科团队当即拦下患者,联系影像科、检验科、麻醉手术科等科室开辟绿色通道,积极组织抢救,患者立即去手术室仔细清创,生命体征支持,特种兵对攻24小时随时查看患者,通过不懈努力,不但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了,还保住了患者的下肢。
孙静涛的第一个一年半援藏工作结束时,藏医院的骨科基本上实现了他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大病不出藏”。“但是当时我就想,我走了之后就不一定会来骨科大夫了,可能刚刚建立起来的骨科科室就会前功尽弃,所以,我决定再延期一年半把这个科室再做强一点。”这一干,孙静涛又是一年半。
结束三年援藏工作,等孙静涛回到天津体检时发现,自己的血压“下不来了”。“一直是高压150,低压95,心内科的同事催了好几次,但是忙着各种工作,也没顾得上进一步检查用药。”孙静涛说,如果一年半就回津,身体应该好很多,但他一直认为,在西藏多工作这一年半时间,值得!
在昌都市工作以来,孙静涛深切感受到了藏区医生对于医学技术的迫切需求。“昌都市从来没有办过医学专科学术会议,我早就有办学术会议这个念头,让昌都市的年轻医生看看外面世界的医学发展,感受一下学术上的氛围。”2020年12月19日,孙静涛的梦圆了。
为了办好这次会议,当时的工作经常是24小时连轴转。因为昌都市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每一个细节都是都是孙静涛在亲自参与指挥,包括标语的标点符号,字体大小,这些细节事无巨细。
这次会议请到了天津市和重庆市的医疗专家。另孙静涛格外感动的是,参会人数大大超过了预期。“当时我们只发了80多份邀请函,通知医院食堂准备了80多分饭,结果,现场来了220多人,300人的会场几乎全满了。”孙静涛说,“当地的年轻大夫对这种知识的渴望是超出我们的预想的,尤其是下面县里的大夫,由于路途远,都是前一天就到达了昌都。下面的县、区来了好多年轻大夫。让我们感觉我们这个工作一是做的对,二是很有必要。”
“我们下到县区去进行医疗巡诊,去一个县最少要四五天的时间。”孙静涛告诉记者,路途太远了,乡路难走又危险,都是悬崖上的路。“我们到最偏远的乡村去义诊。一个乡政府所在地也就四五间房子,但是我们到了那,有好几百个老百姓在等着我们。这是群众的需求。大家听说医疗专家要来,早早的几个小时就往这边赶,摸着黑就从村里出发,有的骑摩托车,有的就走着。你想象不到,就那几间房子怎么能来那么多人,我们只能竭尽全力诊治,基本吃不上午饭。”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主动融入、主动作为,率先垂范、放弃休假、牺牲休息,用无私的爱心和高尚的医德为患者解除痛苦,用心用情用力对待援藏工作,孙静涛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援藏的誓言,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着当代医生的职业操守和医道本色。(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