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展映式叶锦添 流白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07-09 08:19

7月7日9时,叶锦添 流白2019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以下简称“看中国”)展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大大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副校长周作宇等主办方嘉宾,中国文联副大大郭运德,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原党组大大兼常务副大大齐鸣秋,中华文化促进会驻会副大大于广华,中影股份集团董事长喇培康,中影股份集团总经理江平等文化界、影视界专家学者,新加坡驻华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吴佰声,“看中国”组委会成员与合作单位代表,媒体嘉宾以及31名外国青年导演和教师代表出席此次展映活动。

活动现场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实践项目,斧头帮杀戮迄今已经举办九届,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格鲁吉亚、印度、新加坡、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60个国家77所高校610名青年参与,出色完成609部短片,共获100余项国际奖。

2019年度“看中国”从4月9日启动仪式起,至7月7日展映仪式止,共历时90天,汇集来自38个国家42所高校的102位外国青年导演,呈现102部以“时刻·时节·时光”为主题的纪录短片。

2019年“看中国”的年度主题是“时刻·时节·时光”。《论语》有言: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这是我国先贤孔子对时间流逝的深切体会。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自古就流传有“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惜时意识 , 不论是“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的豪迈语言 , 还是当下“与时俱进”的号召 ,都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智慧结晶。因此,“时刻·时节·时光”的在更深意义上是中国人处理文化与生活、生态和自然,也就是人与人、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主题。今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变成女友的那一天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看中国”欢迎外国青年导演们对于中国的“时间”概念提出自己的深刻认识。

跟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轨迹,走过雄伟壮阔的港珠澳大桥;从四川大熊猫的身影中悟出动静相宜的太极图,在外滩海关钟楼里听38年如一日的回响;扎根西安教书60余载的“西部红烛”教授还在坚持给本科生授课,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卖报的退伍老兵讲述着防洪纪念塔的过往;山东曲阜的祭孔大典千年不绝,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歌舞自1959年绵延至今;青海玉树的小女孩在震后9年慢慢长大,而停工14年的首钢园区也将在3年后焕发新生……外国青年导演们在“时刻·时节·时光”年度主题引导下,探寻中国人有关“时间”的故事,观察中华文明对于时间观念的辩证思考,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175sf.com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成就,及其背后的文化理念,风俗观念和价值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参加展映并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对2019“看中国”项目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周作宇表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希望中外青年今后能继续保持联系和沟通,做文化交流传播的青年使者,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同时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介绍到中国,www.zzrsks.com.cn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间的彼此了解和中国与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周作宇副校长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看中国”创始人黄会林先生表示,9年来,为支持“看中国”项目,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与海内外合作高校和单位均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以推动和落实。“看中国”的成功既是海内外高校合作的成功,也是各国影视艺术工作者合作的成功,更是世界不同文化和人民之间渴望交流、互相理解的成功。“看中国”在中外青年之间架设起一座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友谊“桥梁”。全世界都将从“看中国”作品中看到精彩纷呈的文化交融。

此次展映式播放了6部代表作品,分别是:

“看中国·山东行”印度导演Pragadeesh Marimuthu (普拉加迪什·马里穆图)跟随 49岁的残疾自行车运动员展现家庭与梦想故事的《车轮不息》(Unbroken Wheels);

“看中国·重庆行”意大利青年导演Andrea Vallero(安德里亚·瓦莱罗)流连重庆“交通茶馆”观察人生百态的《观茶》(Jiao Tong Tea House);

“看中国·青海行”以色列导演Or Itzhak Ben Zrihen (奥尔·伊扎克·本·兹里昂)追寻青海湖畔的“候羚人”葛玉修拍摄中华对角羚的《莽野之目》(Eye In The Wild);

“看中国·内蒙古行”韩国青年导演Seenae Choi(莎拉)深入女性剪纸家日常生活,采访祖孙两位励志弘扬传统文化的女艺术家的《大剪小剪》(Big Scissors Small Scissors);

“看中国·陕西行”斯里兰卡导演Hewa Madduma Dilina Janadith Nawarathne (赫瓦·马杜马·迪利纳·贾纳迪·纳瓦拉特纳)深入西安古寺从佛教经典中感悟生命的《大道至简》(Simple i);

“看中国·北京市”美国导演Bricen Allen Standish (布雷森·艾伦·斯坦迪什)用自己新奇的视角沉浸于国家大剧院的建筑之美及人文关怀的《巨蛋》(The Egg)。

央视英语新闻频道高级顾问雅各布·哈塞尔科恩(Jacob Haselkorn)和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大大向云驹对6部“看中国”展映影片进行了现场点评。

雅各布·哈塞尔科恩直陈所有展映的影片都令人印象深刻,无不展现出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雅各布先生表示,自己才听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不久,就已经被深深吸引、希望观看更多“看中国”影片。他认为,短纪录片是适合网络传播的良好文化载体,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相互分享信息与文化;希望“看中国”导演们继续从事类似的活动,希望“看中国”越办越好。

雅各布点评

向云驹认为,今天展映的影片只是2019“看中国”影片的缩影,还有更多充满艺术性与实验性的影片也同样优秀。每次“看中国”活动都邀请来自世界各地优秀学校的青年导演,在国内承办大学和单位的支持下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在“看中国”影片背后,体现出的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更为重要。“看中国”项目在教育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和认识,其教育理念、教育成果和教育实践都值得深度观察。

向云驹点评

随后,“看中国·青海行”外方指导教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多夫·鲍里斯·斯特伊尔(Dov Boris Steuer), “看中国·内蒙行”外方指导教师、巴西圣保罗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丽娅·梅洛博士(Cecilia Antakly De Mello),“看中国·北京行”外方指导教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杰弗里·威尔逊·波伊斯特(Geoffrey Wilson Poister),分享了他们此次“看中国”之旅的体验和感受。

多夫·鲍里斯·斯特伊尔回忆起几天前在青海进行的展映式,那是在一栋充满民族风情的建筑中。而今天,“青海行”“内蒙古行”和“北京行”团队在一起欣赏优秀影片,这些影片关乎中国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讲述中国人的幸福和善良。多夫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与以色列文化非常不同,因此更需要亲身经历以实现文化交融。“看中国”活动让外国青年们不仅仅是“看见”中国,而且通过拍摄影片的方式去访问更多的人、和人们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文化交流。

多夫教授

丽娅·梅洛用中文向大家问好,并且向大家简要介绍了“看中国·内蒙古行”的基本情况。她认为在整个“看中国”活动中获得了许多关心和友谊,而这些都对他们创作影片帮助巨大。丽娅博士坦率地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中国,愿意继续来中国探索中华文化。

丽娅博士

作为第六次参加“看中国”的指导教师,杰弗里·波伊斯特回忆起第一次参加“看中国”时的心情和体会,感慨中国社会发展之迅速。他认为每一次参加“看中国”都能得到更为深刻的感悟。今年的年度主题呼唤外国青年导演回望中国历史,深入观察中国社会,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哲思。他以“北京行”展映影片《巨蛋》的创作经历为例,鼓励青年导演捕捉发生在当下的真实可感的故事,以此了解中国文化背后更为深刻的意涵。

杰弗里教授

展映式同时推介了“看中国”专题图书《体验中国: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该书是继《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民心相通:“金砖国家”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和《印象·改革开放——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之后出版的第四本专题图书,本书将这508名外国青年以及32位外国老师参与“看中国”的体验感悟和纪录片视频汇集成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该书选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专门用书,上呈5月15日会议现场。

展映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峰教授主持。本届“看中国”项目的所有作品成果,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海外展映等方式向全世界展播,并通过参加国际大赛、参与国际展映、评选“金目奖”等后续活动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主持人高峰

“看中国”是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先生提出的“第三极文化”理论的实践。“第三极文化”理论认为:当今的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在多种多样的文化样式中,从影响力看,其主流大体可以认为有三极。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欧洲文化在当前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分别代表一“极”,三极文化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图景。外国青年通过参加“看中国”活动,最终以影像的方式将他们感受到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国际青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黄会林资深教授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