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期刊融合发展交流沙龙”在京召开酷爱上海论坛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24 12:47

人民网北京10月23日电(赵春晓) 10月22日,酷爱上海论坛受中国科协科普部委托,由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主办的“科普期刊融合发展交流沙龙”活动在京召开。围绕“新媒体时代传统科学期刊的科普经验分享”主题,科普媒体负责人、科普专家进行了热烈研讨,一起分享了新媒体时代传统科普期刊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

媒体融合时代要重视视频内容规划

《百科知识》的创办开启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经过40年的发展,《百科知识》在做大科普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百科知识》杂志社社长赵新宇介绍说,近几年,他们对一些科普内容重新做了规划,以《百科知识》为依托进行改写,做了一档音频节目,清穿之花妖耿氏叫“迷你百科”科普秀,在喜马拉雅等平台播放,两年多推出了400多期内容,目前效果还比较好。

另外,《百科知识》重点做科普视频内容,把杂志原来的科普内容做脚本重新改写。现在有120多个视频节目正在制作,包括一个完整的介绍24节气的科普内容,以及与动物植物相关的科普内容。这些科普视频节目准备推广到一些中小学,可以作为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展示内容。

此外,《百科知识》还建立了“百科大讲堂”VIP群,夺宝英雄团2定期在里面做科普讲座的直播,目前比较成型的课程有30多节课,未来将开展线下的研学活动。

新媒体传播需要立体化发展

“全国医师有460万医生,每人一篇科普文章就460万篇。”中国医师协会报刊管理部主任、《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董事、法人王德说,科普宣传新媒体要做得好,需要立体化传播,融媒体发展。

他认为,医学科普可以考虑让医生增加科普教育的职能,“至少要有一篇科普文章,才能晋升为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替补阴差这应该成为一个规定。作为一个科学家也好,作为一个医生也好,写一篇科普文对他本身也是好事儿,因为医生专家写的科普文章,一般来说是经过科学认证的,更加专业。”

王德介绍说,美国医学会、英国医学会每个星期都有有关医学最新进展的讨论会,所有的大众媒体包括电视台,在发布医学新闻的时候,必须在医学会发布之后再发布,5088音乐网这个机制让医学科技传播更加专业,更加立体化,从而避免一些低劣健康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误导受众。

适应新媒体平台快速迭代的需求

“《环球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帮助,我们有400位华人科学家、100位院士审稿。”《环球科学》常务副总编辑、总经理刘芳介绍经验时说,《环球科学》始终坚持报道科学前沿的定位,建立了一个全球化科学报道体系。

她说,媒体的快速变化,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近5年《环球科学》全媒体多平台融合发展,目前建有两个网站。其中一个是环球科学官网,另一个领研网是专门针对科研人员的网站。三个主要公众号面对三个社会圈层:普通公众、科研人员和青少年。《环球科学》微信用户200万,已进入全国微信公众号500强。

据刘芳介绍,《环球科学》报道模式,有三个维度,要求编辑团队锁定全球重大科学事件,30分钟之内社交媒体要快速响应,24小时要有中度报道出来,在社交媒体发出文章的同时,报道会梳理历史上一些相关的文章快速形成专题。纸刊会根据事件做持续追踪和深度文章报道。

她举例说,今年诺奖的报道,《环球科学》发出了全网最快的文章,解读了整个科研故事,整合团队组建了单独诺奖报道小组,快速响应,团队作战,当时就做出了10万+爆款文章,“24小时左右,我们的领研网制作了诺奖专题,梳理历史上曾经发表过的关于诺奖研究的相关报道,快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做到了从流量到粘度的转换。”

同时,《环球科学》针对重大新闻派报道团队到美国进行一线采访,同时制作视频和进行网络连线。这种组合式报道,给读者提供了更加立体化的内容。

“在传播手段上,整个团队要适应新媒体平台快速迭代的需求进行创新,包括一些漫画形式,直播平台的现场直播等。”刘芳说,《环球科学》还开设了音频板块,收集全球科技要闻,在新媒体平台推出,每天清晨向公众解读全球重要科学论文背后的进展突破和一些新闻事件。

科学传播已经进入非常好的时代,新媒体技术带来传播的便利性,刘芳认为科学传播面临五个机遇:科学家参与的意愿,公众的参与意愿,中国科学的快速发展,媒体生态升级,还有企业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更重视基础研究和科学传播。“牢牢抓住这些时代给予的特殊机遇,努力突破发行渠道、人才培养、商业模式等诸多领域的制约瓶颈,科普期刊完全可以实现大发展。”

在接下来的自由发言和讨论环节,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徐殿祥、《少年科学画报》常务副主编孙楷、《石油知识》杂志社社长齐树斌、《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编审张九庆等嘉宾,围绕社会对健康科普需求、科普期刊如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在互联网科普方面取得哪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新形势下在移动端科普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和挑战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责编:赵春晓、乔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