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凯摘要
领头羊业绩下滑,青岛商务管理学院中游标杆资金链面临断裂,售后问题遥遥无期,这么大沙堆里还有金子吗?
年报季即将过去,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发布了自己的2017年年报,不管是喜是忧总算熬过了这个“年关”,对于去年市场大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富凯君做了公司业绩梳理,发现一个很无奈的现实,自诩为科技与创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赚钱的都是上游锂、钴等原材料企业,产业链中游的动力电池、电机,青铜装饰锤下游的整车制造企业,不同程度的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企业黑天鹅事件。怎么整个产业最后都让开矿的把钱赚去了?
从前两年的炒作逻辑上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整车企业曾经火过一阵,然后接力棒就被上游矿产企业霸占,并且一直未曾失手,真正涉及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三大件:电机、电控、电池企业,不仅得不到市场的关注,反而是被上下游产业不断蚕食的对象,围绕补贴而活的中下游每天处于殚精竭虑之中,坐享资源优势的上游则过着“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日子。
拿天齐锂业来说,libido独占欲这个是富凯君很心仪的企业,有野心、有实力,2017年全年销售收入54.70亿元,同比增长40.1%,归母净利润为21.45亿元,同比上增长41.9%,这增速都是实打实靠企业产能扩张和锂精矿收入提升带来的。
为了牢牢把握住上游锂矿资源,天齐锂业2014年拿下了全球最大锂矿企业澳大利亚泰利森,这几年就是一个字:干!扩产再扩产,甚至有海外传来的新闻说,天齐锂业在澳大利亚矿厂那里干的太好了,枯木巨魔的牢笼质优价低,把周边小矿企业都整倒闭了。除了核心主业,天齐锂业开始涉足固态锂电池,这也成为大多数上游矿产资源企业普遍的玩法,往电池领域延伸,这也是近水楼台的最佳选择,天齐锂业预计2019年底,将形成5.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产能和5.3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产能。
为什么锂矿企业争相往下游伸出触手,一方面是产业链规模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对行业的未雨绸缪,因为新能源汽车并不“新能源”已经是业内共识了,今日一别两茫茫电动车并不是新鲜的东西,发明出来只比汽油车晚了几十年而已,先不说我国电能大多来源于火力发电这一纠结的环保话题,光新能源电池的原材料,就绝对不新,全都是重金属物质!
我们从小都受到过教育,用旧的电池不能扔,会污染环境,那么新能源汽车更高密度电池在报废后,岂不是更大的污染源?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动力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说明白报废的电池要怎么回收处理。在动力电池当前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上游矿产原材料企业迎来了最好的时候,如果不在此时候拼命扩充实力,未来一旦政策有变,或者是真正具有新能源属性的电池得以研发出来,那么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再看中游企业,近期大热的非坚瑞沃能莫属了,2016年动力电池企业沃特玛被坚瑞沃能收购后,得益于沃特玛的并表,坚瑞沃能获得了千倍净利润暴涨,也曾经风光过一阵,作为动力电池的老资格企业,沃特玛不仅有技术也有市场,还搞起了一个业内很有名的沃特玛产业联盟,富凯君曾多次文章关注过这家企业,没说的,就是干实事。
只可惜得到资本助力的沃特玛步子迈得太大,扯到了筋骨,虽然客户囊括了东风特汽、一汽客车、南京金龙、珠海银隆等国内主流车企,业绩也从2016年的4.2亿增长到2017年5.22亿,但沃特玛出货速度显然远远高于其收款速度,于是现金流一直承压到崩溃,随着供应商上门讨债,沃特玛重蹈了乐视网被挤兑死的老路。
如果沃特玛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那么正海磁材算是实打实的典型了,正海磁材主营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电机的重要原材料,钕铁硼永磁和混合动力电机二者堪称绝配。眼见新能源汽车产业蒸蒸日上,正海磁材也想吃点瓜落儿,2015年用4个亿并购了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企业上海大郡,业绩承诺在2015年至2017年实现的扣非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000万元、3500万元和5000万元。而受“补贴退坡”和“推荐目录重申”双重政策叠加效应的影响,上海大郡2017年扣非净利润-6670.42万元,正海磁材还要计提上海大郡商誉减值1亿多。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们整车企业中的战斗机比亚迪了,从业绩上就可以看到,营收1058.95亿元,同比增2.34%;净利40.57亿元,同比降19.7%,不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的增速,比亚迪都是下降的,虽然新能源汽车业务继续维持行业领先地位,但比亚迪传统汽车业务销量及收入有所下滑,给集团盈利增长带来一定压力,换句话说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增速已经拉不动传统汽车板块的衰落了。
从今年对于科技产业的追捧就会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处于回调状态,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理性发现,这就是披了一层科技外衣的传统产业。汽车作为重资产的产业,创新与变革阻力实在是太大了,在新能源汽车政策明朗化前,有几个车企敢于全力以赴的投入?
没有高昂的研发投入,产业创新精神,在行业利润被上游原材料企业把持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科技创新为主题的2018年想要有好的表现,实在是难上加难,不要忘了,离2020年各个企业牛皮都要吹破的时间点,已经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