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上海落地3个月情况如何?医院表态希望全面扩大采购品种和规模斩魂配置要求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15 01:38

自2019年3月至今,斩魂配置要求“4+7”带量采购已经在11个试点城市全面启动。而市场关注的焦点,也由“4+7”带量采购首批25个品种的竞标结果和落地规则,转移到了25个品种在11个试点城市带量落地采购具体的执行和放量情况。

“4+7”带量采购落地1个月,相关的采购整体情况便已经公布。4月3日,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发布的试点工作专题汇报显示,截止14日24点,25个中选品种在11个试点地区采购总量达到了4.38亿片支,总金额的5.33亿,完成约定采购总量的27.31%。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大大陈金甫在会上表示,这个数字超出了预期,也消除了以往业界对于医院是否使用的担心。

而自3月落地至今,“4+7”带量采购已经在11个试点城市推行落地超过3个月时间。最新的采购进展情况如何?在关键的试点城市如上海,整体落地情况如何?E药经理人近期走访调查多家参与“4+7”带量采购的上海三甲医院,试图还原“4+7”带量采购在上海落地的一手面貌。

全面扩大带量采购规模

“4+7”带量采购品种在试点政策落地后为百姓带来了明显实惠,成为所有接受采访的上海三甲医院的共识,叶锦添 流白而癌症患者的获益则尤其突出。

上海华东医院副院长朱惠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4+7”政策落地产生了诸多利好,一个是带量采购药品价格下降幅度非常大,平均下降50%多,最多的下降96%,“4+7”落地以后,老百姓受惠明显。另外,这25种药主要是常用药,但也涉及比较昂贵的肿瘤药,如吉非替尼中标原研药易瑞沙价格降幅达到了76%,常见病患者和肿瘤患者的受惠都比较多。

“易瑞沙价格下降幅度非常大,原来一粒药的价格是现在一盒药的价格,这样一来,老百姓都用得起,在上海买AZ原厂的产品,斧头帮杀戮价格便宜,质量又保证,所以现在很多患者都回来到医院开这个药。”朱惠莉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4+7”带量采购为中标品种承诺60%的试点城市医院市场用量,但从上海各家接受采访的三甲医院政策来看,并未采取强制性手段保证采购用量,仍然保证中标品种采取“一品双规”,既能开到中标药,也能开到外资原研药。

朱惠莉讲到,华东医院并没有规定医生对“4+7”带量采购中标药的用量,但医院对中标药品的价格及时进行了修改,并及时采购供应临床。在这一点上,“4+7”带量采购的政策与之前上海已经落地的三批带量采购政策不同,之前三批上海带量采购要求完成规定采购量,医院在完成带量采购中标药的基础上,变成女友的那一天再对患者开放高价的原研药,而“4+7”带量采购相关品种则未采取类似的强制完成措施。

另一家上海三甲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针对“4+7”带量采购也未采取很高压的态势,并未规定临床上必须使用中标药,但该院通过临床科室点评、季度医生大会、月度医生大会等多个层面,鼓励医生首选中标药,与此同时,医院也对院内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调整,将中标药做好了打星号的信息标记,并将中标药放在同类同一个通用名的第一位。

虽然上海三甲医院都做了一系列措施保证“4+7”带量采购品种能够顺利落地惠及百姓,但受访者都表示希望“4+7”带量采购的试点品种和城市范围能够进一步推开,惠及更多的患者。

朱惠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4+7”带量采购“降价带量”的方式能够在全国推广,并且除了目前25个品种药品之外试点范围能够进一步扩大,涉及更多的常用药,175sf.com使得药品为原研药或一致性评价仿制药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受益。

另一家上海三甲医院相关负责人也讲到,希望“4+7”带量采购试点不再局限在这11个城市了,试点范围全面推广开,如果不推开势必就造成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价格差异,形成“价格洼地”,而这样的价格差异其实造成病人往返开药,不利于患者的方便。

而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重点工作任务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大大熊先军已经表示,将进一步扩大药品集中采购规模,让更多的地区、更多药品参加到集中采购中,从而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集中采购的政策福利。

完成量后怎么办?

从医保局公布的整体采购推进情况和上海等试点城市的情况看,首批“4+7”带量采购试点25个品种完成承诺采购量的推进情况都在计划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更多试点的政策落地细节需要进一步落实,尤其是承诺60%量之外的市场如何竞争?成为了市场目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5月19日举行的中国医药市场百人研究会2019全体大会一次会议上就有业内人士提到,虽然目前国家对于带量采购中标品种大幅降价后承诺用量,这意味着原来的自营和代理营销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但在保证用量之外的市场份额如何参与竞争国家医保局却还没有明确规则,这意味着中标药企在保证用量之外想要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仍然需要有自己的市场策略,目前虽然在试点阶段各家药企都还在继续观望,但下一步推开,大家一定需要明确相关对策。

而这一问题,在上海试点部分品种中已经有所显现。某上海三甲医院院长透露,其院内吉非替尼原研药易瑞沙在带量采购落地后两个月虽然放量明显,但是从EGFR药整体在院内的市场变现看,其增长速度却不及同为EGFR药的埃克替尼。

如何保证类似品类较多“4+7”带量采购药的采购落地?如何明确完成承诺采购量后的市场竞争规则?无疑是“4+7”带量采购后续持续推进需要明确的政策关键问题。

异地购药病人猛增50%

虽然“4+7”带量采购首批落地11个试点城市,但是已经对非试点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除了福建省已经宣布参与首批“4+7”带量采购之外,11个试点城市也持续对周边试点地区相关品种使用情况产生持续的影响。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许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医院肿瘤科有一半的病人是外地病人,基本上来自长三角地区浙江、江苏、安徽等省份,而“4+7”带量采购落地之后,由于相关中标品种的价格下降明显,感觉到周边地区来的病人数量明显增多,而在医院肿瘤科看病后拿药回去的病人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这是因为降价使得患者能够获益。

“从医疗资源的分布和配比来看,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等其他国家,大的医疗中心、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而患者也习惯在大医院就医。而实际上,上海的医院一直都持续在服务长三角周边省市,而外地的病人过来一趟不容易,所以针对‘4+7’带量采购中标药,我们都开一个月的用量,最多2个月,开一年、半年的情况不会发生。”许青说。

不止是上海胸科医院,华东医院也出现了“4+7”带量采购政策落地之后,外地购药患者增多的情况。“像肝炎药,上海比浙江这些没有执行‘4+7’的地方,便宜了非常多。一个厂家的药品,便宜了非常多,很多外地的患者乘着火车、开车过来买药的都有。但现在我们也在规范,对外地来买药的患者也需根据病情配药,不能一次过量配药。”朱惠莉说。

具体而言,华东医院对外地购药患者购药量,一般都限制在1到2个月的处方量。“就算是外地来的自费病人,我们也是有限制,因为我们需要定期观察患者情况酌情调整用药,另外也要保证上海地区市民医保的需要。我们现在针对这个情况,也有了一定的措施,希望周边省市未来也尽快执行‘4+7’相关政策,也免除了患者远途奔波。”朱惠莉说。

中标品种质量之忧

“4+7”带量采购中标仿制药都是过了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但业内一直还存在有对每批次带量采购药物能否保证药品质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存在担忧。而从上海医院落地3个月的情况来看,整体采购药的质量有很好保证,但仍有问题存在。

朱惠莉表示,“4+7”带量采购中标药并非一味追求低价,而是在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或者原研药的前提下选择价格较低的厂商,保证60%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进行降价,能够保证降价之后厂商仍然能够生存下去,同时也能够保证药品的质量。

上海某三甲医院相关负责人则向E药经理人记者表示,该院院内有完善的用药不良检测,能够对用药不良事件进行追溯,而针对于院内目前采购的15种“4+7”带量采购药品,尚未监测到出现用药不良事件。

但该负责人表示,这批“4+7”的中标药中的心血管用药都有用药的经验,的确质量可靠,但有内分泌的专家提到,在之前的上海带量采购中内分泌降糖用药的确明显发现了中标药效果跟原研药效果差异大,病人升糖明显的情况,给病人的疾病的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希望国家‘4+7’带量采购之后都加强一致性评价的审核,入口更严一些,这样给患者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该负责人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