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PK:董承非、傅鹏博、朱少醒、刘彦春等,奇妙黑板画谁更值得托付?】买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什么样的基金经理值得托付?哪些基金经理值得你托付?怎么才能选到好的基金经理呢?2020金麒麟最佳基金经理评选,快给你心仪的基金经理投票吧!【投票】
作者:陈嘉禾
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许多人会认为,投资结果的好坏仅仅取决于投资技术的高低,只要投资经理脑子够聪明、或者运气够好,就能做好投资。实际上,在资产管理中形成优秀的“正循环”,也是取得更好投资成果的重要因素。反过来,如果资产管理者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形成了糟糕的“逆循环”,那么即使拥有高超的投资技巧,其工作结果也会大打折扣。
简单来说,colorcorrect.dlm这种“正循环”和“逆循环”的区别,来自于如何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投资结果和投资者所能承受的压力之间的关系。对于资产管理者来说,只要其资金来源并非自有,那么就必须正视其所代表的投资者所能承受的压力,也就是著名价值投资者、睿远基金总经理陈光明所比喻的“副驾驶”的感受。
由于任何一种志在取得更高回报的投资方法,都不可能保证在任何时候顺风顺水(唯一在任何时候都能顺风顺水的投资方法,大概只能是存银行了,但是回报率少的可怜),因此资产管理者必然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受到来自投资者的压力。指望通过一些“全天候”的投资方法,让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不感受到逆风行驶的压力,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正循环的形成
这时候,傲气仙宗在一个典型的“正循环过程”中,资产管理者在投资开始之前,已经充分对投资者进行了风险揭示和投资教育,充分让投资者意识到可能产生的风险:这是形成一个“正循环”状态的第一步。
在这种充分的风险揭示下,资产管理者接受到的资产会更多的来自于“能够接受市场风险的投资者”,而不能够接受风险的投资者则会自然离开。同时,试图形成“正循环”的资产管理者,只会管理在投资者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小部分的钱。也就是说,在投资开始前,一个典型的“正循环”需要资产管理者把投资者这个“副驾驶”的安全带绑到最牢固的状态。
在这种“正循环”的状态下,当市场出现与资产管理者的投资策略相违背的逆风时,尽管资产管理者仍然会受到来自投资者的压力,但是由于风险揭示足够充分,水枪版合金弹头管理的资产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赌上身家性命般的孤注一掷,投资者这个“副驾驶”的安全带绑得足够牢固,因此投资者并不会因为一时的逆风,就给资产管理者过大的压力。
在这种小压力的状态下,资产管理者就不需要因为来自投资者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这时候,“正循环”的第二个步骤就开始出现:由于资产管理者能够坚持自己的投资策略,可以做到“将在外而君令有所不受”,那么在长期来说,他必然更容易施展投资技巧,获得相对更好的投资回报。
而这种在长期来说相对更好的投资回报,就会开启“正循环状态”的第三个步骤。由于投资者最终从资产管理者这里得到了更好的回报,两者之间的信任会进一步加深。同时,魔域海盗熊猫由于更好的业绩、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大的名声,资产管理者也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如此,一个完整的“正循环”就形成了。
在一些优秀资产管理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努力经营这种“正循环”的工作。举例来说,沃伦·巴菲特先生在事业刚起步时,仅接受来自亲朋好友的投资,并且给出了著名的“巴菲特条款”,让投资者必须在完全认同他的理念的情况下,才能参与投资,否则他不会要这些钱。
同样,内地市场著名的价值投资机构睿远基金,在成立以后发行的多个产品中,都采取了“长锁定期、高门槛或者小比例配售”的发行策略。这种发行策略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投资者这个“副驾驶”的安全带的牢固程度,从而形成资产管理工作中的“正循环”。
不过,资产管理中的“正循环”固然在长远来看,是一个非常优秀、稳妥的策略,但是却需要付出“更小的当前规模”的代价。也就是说,为了达成正循环的状态,为了让投资者这个副驾驶的“安全带”更加牢固,资产管理者必然会接受更少的资金,因此也会收到更少的管理费和业绩提成。从巴菲特早期“只管能够认同自己理念的投资者的钱”、睿远基金的“长锁定期、高门槛和小比例配售”的策略来看,为了获得正循环的状态,他们都损失了大量的当期管理费。
谨防“逆循环”
反之,如果资产管理者不肯付出一部分当前管理规模和管理费的代价,而是“什么投资者的钱都肯接、多少投资者的钱都肯要、风险提示走个过场就行”,那么虽然可能在当前扩大了管理规模,却有可能因此走入一个“逆循环”的状态。
在一个典型的“逆循环”中,资产管理者在最开始接受了来自投资者的大量投资。这些投资虽然在当时带来巨额的管理费用,但是出钱的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会碰到多少风险,所出资的比例也高于自己能承受的风险范围。
在这样的投资开始之后,如果遇到顺风,那么万事大吉。但是,一旦投资遇到逆风,那么投资者立即会对资产管理者施加巨大的压力。而在这种压力的情况下,资产管理者将无法按自己的方法进行投资,势必要向因为市场变动而带来的压力妥协,从而出现该买的时候不买、该卖的时候不卖的情况。
由此,资产管理者的长期业绩会受到折损,原始的投资者也会离开。而随着管理费的降低,资产管理者不得不继续向投资者低头,继续对自己的投资策略打折扣。由此,资产管理工作就开始进入一个典型的“逆循环”状态。
我曾经认识一位朋友,在创办了一家私募基金以后,在2015年牛市中接了一大笔投资人的钱。这笔钱之所以在当时涌入二级市场进行股票投资,并不是因为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有多少了解,而仅仅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赚钱,所以也要买相关的产品”。
结果,当市场在2015年初夏时走向疯狂时,我的朋友看到了风险、降低了仓位,但是他的投资者却不满意低仓位带来的低涨幅,要求他必须满仓,否则就撤资。无奈之下,这位朋友只好把仓位加到八成,勉强满足了投资者的要求,却在后来2015年夏天的市场暴跌中损失惨重。
而到了2016年年初,当市场下跌了巨大的幅度以后,他想把剩下的两成仓位也投入市场中抄底,却又一次受到了投资者强烈反对。这一次,他的投资者已经被市场吓破了胆子,不断要求他只保留二到三成的股票仓位。在这样的资产管理者与投资者关系中,尽管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但是想取得好的、甚至是一般的投资业绩,也必然是绝无可能的事情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形成“正循环”的状态,虽然会导致在一开始时管理规模变小、管理费降低,但是却能保证长远的发展。反之,如果为了资产管理规模,放任“逆循环”的状态出现,那么即使资产管理者水平出众,也难免在长期投资中受到种种掣肘,从而无法发挥自己高超的投资技巧。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