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古老通天河:诉说一个关于变迁的故事(下)特种兵对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06 06:31

初心不变守桥班

说起通天河上的幸福桥,特种兵对攻此行不得不去拜访一个人。

他叫永丁,是被誉为“长江源头第一哨”的藏族民兵守桥班的老班长。在守卫幸福桥的30多年里,他和他所在的守桥班的故事曾被人发掘,报道和传颂。他和他所在的“守桥班”这个英雄的集体也获得荣誉无数。1989年11月曾被国防部评为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1994年9月,曾参加青海省军区民兵预备役政治建设经验交流会;1985年永丁个人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1987年,光荣出席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共同组织召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同年,更是被江泽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荣誉证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等功奖章。参加守桥的民兵中先后有9人荣立三等功,16人加入了党团组织,21人分别受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党政军机关的表彰奖励,绝大多数人回村后被选为村、乡干部。

现已78岁的老班长永丁就住在离桥不远的直门达村,见到他的一瞬间不禁感叹时光并不能催人老,在高原地区生活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永丁老班长家的院子里种满了各色鲜花,仲秋时节蜜蜂萦绕蝴蝶蹁跹,一派安闲静谧的美好景象。看得出来,老班长的生活自然是知足、自在和舒适的。

来到里屋,说起守桥班的那些年岁,适才看上去较为腼腆和寡言的老班长便如通天河水般,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聊起守桥班的故事来。

“我22岁那年,曾以‘小工’的身份参与过幸福桥的建设,虽然工钱不多,但因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积极踊跃的。没有想到的是,我和这座桥的缘分也是从那天开始的,至今已经相伴56年,依然不离不弃。在我的心里,它不仅仅是一座钢筋水泥铸成的桥,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家人,或者是一种精神依赖。这座桥虽然已经和我一样退休了,但我依然会时不时地去看看她,会把桥上的树叶和草屑捡去,聊以抚慰这座几乎贯穿了我整个人生的“幸福金桥”。

而除了老班长,墓地守夜人还有一个人,在默默地关注和思念着这座桥。他叫叶广生,是通天河大桥的设计者。

九年前,那场地动山摇的地震发生后,叶老最为关心的便是这座大桥的安危,因为他深知,桥在,人就在。

据查证,叶老生于北京,毕业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北从事道桥设计建造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回到北京。

在叶老一生设计施工的50多座桥梁中,通天河大桥是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座。通天河大桥的施工是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冷环境下进行的,因为其它季节河水湍急无法作业。

地震发生后,当叶老的孙子叶文灏在网上搜索到了通天河大桥震后的照片,老人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不停触摸着电脑屏幕上的照片时,就像是在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叶老说,希望能够有机会回到通天河大桥看一看,如果准备修复,他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不知道叶老有没有再来通天河圆了这个心愿。连日来,我们多方打听寻访无果,希望叶老还健在,希望我们能够听他亲口讲述关于这座桥计划、孕育和出生的整个过程。

永丁说,当时国家的经济底子那样薄,在我们边远的玉树建成这样一座大桥实属不易,我们理应守护好它。

1977年9月1日,称多县歇武镇的10名藏族民兵奉命组成守桥班,从“金珠玛米”手中接过了这个风雪哨卡,担负起光荣的守桥任务。永丁和他的9名战友一起,成为了第一代通天河守桥班的民兵。

永丁曾是歇武镇石灰厂的厂长,月收入非常可观,是镇上的富裕户。守桥班组建时,中国龙消消看上级让他当班长,每月同其他9名民兵一样,仅有一点基本生活补贴。他没说半个不字,痛痛快快地挟起皮袄来到了桥头。有人说他是“傻瓜”、“不要手捧的金饭碗,却跳出酥油罐罐去舔碗边的剩炒面”。他却爽朗地笑着说道:“大桥是为藏族人民带来吉祥幸福的交通命脉,党把我放在这里当守桥班班长,只要保护好战备交通,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富了国家和众乡亲,自己吃点亏也值得。”

彼时,永丁的家里有年过古稀的阿妈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承包的20亩地和放牧的12头牛,还有全部家务活,都压在了妻子嬴弱的肩上。后来,阿妈多病,家里生活担子越来越重,妻子也累垮了,一个富裕的家庭变成了镇里的困难户。镇政府给他拨了救济款,他坚决不要。再后来,他索性把全家人搬迁到大桥旁,决心守护这座大桥一辈子。

永丁的战友洛周文加进入守桥班后,家里只剩下年近60岁的老阿妈和17岁的小阿妹,家中体力活没人干,承包的40头(只)牛羊托人代牧,生产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一次,正值秋收季节,他家的20亩青稞成熟待收,老阿妈又患重病卧炕,急需要请医买药。年少的阿妹急里忙外没有主意,哭成了泪人,跑到哨所硬要拉他回去。洛周文加平心静气地对妹妹说:“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渡不过的河流。现在是最忙的时候,班里已经有好几个同志请假回去秋收了,守桥人手少,www.bnude.cn这时候我怎么能放弃守桥,回去照顾自己的小家呀?”直到秋收的同志返回大桥后,他才请假回到家里。后来,他在谈自己守桥经历和感受时说:“只为自己活着的人,就像草籽一样渺小;为众人活着的人,才会像雪山一样高大。”

自从民兵班接替解放军担负守桥重任的那天起,不少人就说:“守桥是吃苦受累、耽误挣钱和操持家务的苦差事。”的确,守桥班民兵都是家里的强壮劳动力和顶梁柱。参加民兵班守大桥,离家几十公里,放不了牧、干不了活、顾不上家,更不能外出挣大钱;蹲在桥头守三年,少说也要损失几万元。但守桥班民兵在维护战备交通和处理个人利益面前,却坚定地选择了守桥事业。

30多年来,守桥班先后换了十几茬人,70多名民兵有的患了关节炎,有的患了风湿性心脏病,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人退却。

副班长昂尕是第一批接受守桥任务的民兵,长期在风口桥头值勤,致使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时常被病痛折磨得下不了床。班里同志和上级领导多次劝他撤离守桥班,他总是以各种理由坚守岗位:“骏马要在千里高原上奔驰,雄鹰要在风雨中展翅。经不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就不是好民兵。”他依然艰难地挪动着脚步,守卫在大桥上,被人们称为“坚守大桥的铁哨兵”。

事实上,守桥班的全体民兵和昂尕一样,坚守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要向当年的解放军一样,发扬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再苦再难也要把大桥守护好。

守桥班的哨所,就像镶嵌在通天河桥头的一颗明珠,深深地吸引着过往行人。民兵们栽扎根树、做扎根人,把一片深情倾注在守桥事业中。

守桥班的民兵们,阿德马城寨就像高原上的草籽一样普通。但为了守护好通天河大桥,他们即便丢掉一座“金山”也心甘情愿。

在守好大桥的同时,守桥班的民兵战士们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厉打击走私贩私、投机倒把活动。1981年10月,正在大桥上执勤的昂尕从一辆拉运羊毛的卡车上检查出许多贵重药材,走私分子提出给民兵班分一半,并许愿只要放他们走就给他们每人一部收录机(在当时,这可是一件稀罕玩意儿)。没成想遭到了昂尕的严正拒绝。昂尕说:就是金子也休想买动我们的心。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通天河大桥检查站就没收了价值四万多元的非法走私、倒卖的名贵药材和部分畜产品。人们赞扬说:走私分子就是有通天的本领,也难通过通天河大桥检查站。

不仅如此,守桥班还成为一个传播文明和助人为乐的窗口。

有一年冬天,青海省汽车运输二场两辆货车坏在距桥头2公里的路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4位司机冻饿交加、心急火燎。民兵班听说后,立即派人送去青稞炒面和奶茶,并把司机接到哨所住下。司机返回西宁请修理工时,守桥班派出两名民兵,在车旁扎下帐房,顶风冒雪守护了7昼夜。当司机从西宁回来后,看到完好无损的货物和两位手脚冻肿的民兵,不由得流下了感激的热泪,连忙掏出一沓人民币,要给他俩付报酬。看车的才仁和更尕婉言谢绝:“你们不远千里运送物资,支援牧区建设,我们帮这点忙是应尽的义务。要是为了钱,就是给得再多,我们也不愿吃这个苦、受这个冻。”

民兵们在桥头值勤时经常拣到过往人员遗失的钱物,大家总是想方设法交还失主。民兵扎西闹吾拣到一只手提包,里面装有1500元现金。他面对重金毫不动心,立即将钱交给班长。经多方打听,民兵们终于将钱包交还给了失主。有人笑话他“扔掉了送到嘴边的肥羊腿”,扎西闹吾回答说:“自己打的酥油吃起来香甜,自己用汗水换来的钱花起来坦然。我怎能昧着良心占有别人的钱呢?”

还有一次,天下大雨,桥头南岸一段山体滑坡,一辆来自四川省的货车被困在河岸的盘山险道上。守桥班闻讯后,立即派出7名民兵,冒着大雨和不断下落的泥沙、石块,连续苦战6个小时修好了道路,使车辆和人员脱离了危险区。

此时,有个声音在我脑海盘旋: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在支撑着通天河大桥民兵守桥班几十年如一日地奉献与坚守?永丁老班长立即言简意赅地回答了我:“一看到翻滚的通天河水,我们就会想到过去没有桥的苦和难;一站在雄伟的通天河桥上,就自然想起解放军官兵和汉族兄弟挥洒的血和汗;目睹桥上一辆辆南来北往的车辆,我们深感肩头责任重大。说什么亏不亏,为了人民利益守桥站哨,别说失去了个人利益,就是丢掉一座金山也心甘情愿。没有甘愿吃亏的精神还配当什么民兵?”“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就不要站在桥头巡逻值勤!”

这就是通天河藏族民兵守桥班的初心与使命,也是守桥班民兵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桥头的工作动力和精神支柱。

正如老班长永丁所言:守护通天河大桥的这些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玉树的关心,体会到了新中国强大的国家力量,我不但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光荣,更深深地觉得自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虽然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我还活着,就会把我们一代代通天河守桥民兵坚持的优良传统继续传承下去,守护好大桥,保护好群众,为国家和社会做点微不足道的贡献,只有这样的平凡壮举越来越多了,国家才能越来越强盛,大家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幸福的歌声总有一天会传遍四方!

壮志未酬英雄魂

沿着守桥班前方的一条小路逶迤前行,眼前呈现出一片开阔、静谧、平坦、整洁的林地。一座由长江科考和漂流探险指挥部于1986年7月所立、首漂长江勇士尧茂书的墓碑静静伫立在这里。此时,内心有个声音迅速地划过:玉树工作十八年,竟浑然不知这段被尘封的历史,俯仰有愧!

丁增才仁副大大一字一句地读起了碑文:帝尧后裔,乐山茂书。庚寅已卯,世添一虎。供职交大,神往长江。立志征服,异邦欲动。炎黄子孙,岂甘落伍。漂流先锋,非我莫属。劲风逆流,巨浪如扑。独面浪群,时搏浪谷。全国支持,民众欢呼。精神巍巍,不惧险阻,金沙触礁,魂归千古唤起国人,勇对万物。壮士英魂,光耀华土。三十载后,中流砥柱。有风之队,重搏险途。扬我国威,振我民族。泱泱中华,何止茂书。

在场的人都被深深震动了。这幅对仗工整、振聋发聩的碑文如此地契合当下的中国。“泱泱中华,何止茂书。承前启后,永不止步。复兴之梦,引领奔走。”再读这几句,热血上涌,情怀满腔。

尧茂书,四川省乐山市人,1985年7月24日在漂流了1270公里后,于金沙江段触礁遇难,生前系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摄影员,是第一位漂流长江的人。

为了深入了解尧茂书,我跟在丁增大大的身后不停地询问。丁增大大便也娓娓道来:1985年,对长江神往已久的尧茂书听说,美国将派“漂流探险队”从长江源头漂流而下。尧茂书当即反对:漂流长江的先锋应该是中国人,征服中国第一大河的第一任,应该是炎黄子孙!本着这样一份强烈的爱国情和责任感,尧茂书在并不具备专业技能和充足条件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和三哥尧茂江提前实施征服长江的计划。

1985年3月底,兄弟俩取道兰州、西宁,过青海湖、越柴达木盆地,经西藏翻过唐古拉山,于6月上旬赶到长江源头。11天后,终于抵达长江发源地——格拉丹东雪山脚下,把我国的五星红旗和西南交大校旗插在冰川上。“多少年了!想不到我这辈子真的到了长江源头。”此时,这位热血青年泪流满面。

6月24日,漂完全长300公里的沱沱河,哥哥尧茂江的假期已满,带着兄弟俩获取的第一批成果,16本彩色电视胶片和几十个胶卷,告别了尧茂书。此后的漂流计划,只有尧茂书一个人去独自完成。

7月3日,行至通天河,进入万里长江的第一个峡谷。后来人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尧茂书用笔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在漂流船上选好角度,拍了照。只听前面水声大吼,吃惊不小,匆忙系好机子,躲也来不及,之间浪涛排山倒海向我压来,我奋力划桨,全身神经集于一念:翻过浪。终于,尧茂书战胜了激流,他称呼这一天是最为惊险的一天。

7月10日,他漂到七渡口。

7月16日,茂书终于闯过了通天河,胜利完成长江上段人迹罕至、气候极为恶劣的1187千米的行程,到达川、藏、青三省区交界处的直门达。

7月23日,漂完通天河的尧茂书经过短暂修整,开始了他漂流金沙江的历程。

7月24日,他在漂行了1270公里后,于金沙江段触礁身亡。当日下午,在直门达下游几十公里处,有牧民发现江心的石头上倒扣着一艘红色的橡皮船——“龙的传人号”,周遭散落着尧茂书的猎枪、相机、笔记和证件,首漂长江的勇士尧茂书在漂流33天,行程1270公里后,长眠于万里长江的滚滚波涛之中。

尧茂书的大无畏精神揭开了长江漂流的第一页,迅速掀起了一股漂流长江的热潮,也唤起了当地民间环境意识的觉醒。在他离去的第二年,中国人完成了长江的全程漂流。1986年4月,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四川成都成立。尧茂书的英雄壮举被四川媒体报道后,立即在四川青年人内心深处燃烧起了莫可名状的爱国激情,后来又燃烧到了全国各地。他的壮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并不缺乏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和勇气,中国人完全具备为实现宏伟理想而勇于探索、勇于开拓、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勇气!

丁增大大一气呵成倾情讲述,听罢后的我唏嘘感叹久久回味。关于这条河,竟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几近淹没在通天河浩渺的烟波里。在船到中流浪更急、行至半坡路更陡的当下,实在是值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所缅怀,所激励,所思考。英雄的壮举不容忘记,英雄的故事需要传颂!

令人骄傲的是,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且发扬光大。

2014年,漂流世界杯落地高原,玉树与世界亲密握手;2015年,长江玉树极限漂流赛在三江源头举行;2016年玉树漂流世界杯隆重开启;2017年,中国漂流俱乐部联赛在玉树举办;2018年,高原漂流世锦赛精彩上演;2019年,全国漂流俱乐部联赛暨全国桨板公开赛在玉树举行。

采访后记:习大大总大大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初心凝聚力量,使命催人奋进,精神砥砺前行。

通天河岸,不管是老船长与他的牛皮筏子,还是老班长与他的幸福金桥,亦或是三座桥与它的时代缩影,还有尧茂书与他的爱国情怀,这一桩桩一处处无一不体现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无一不见证着玉树地区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一不映衬着中华民族所走过的伟大历程,无一不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因此,称多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公室大力挖掘通天河周边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由点到面,不断搜集各类影像、图片、文字等资料,逐渐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旨在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各族干部群众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深切明白惠从何来,恩向谁报,坚定不移强党性、听党话,跟党走,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肩负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在高原大地书写逐梦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责编:白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