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技守护人象平安linruyouna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1-08-14 21:09

8月8日晚8点08分,linruyouna北移象群从元江北岸返回南岸。它们离原栖息地又近了一步。

2020年3月,北移象群离开原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20年7月进入普洱。2021年4月16日,它们从普洱墨江进入玉溪元江,离开其传统栖息地。4月16日以来,北移象群迁移110多天,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途经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

8月9日晚,“北移亚洲象群安全渡过元江”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召开。记者在会上不时听到,监测预警技术为此次助迁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监测预警技术方面,北移亚洲象群为信息化监测技术在动物保护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会上,暴打书呆子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指挥长,云南省林草局大大万勇专门提到。

而在北移象群的原栖息地西双版纳、传统栖息地普洱,近年来,随着种族扩散,人象活动空间重叠范围增大,为缓解人象冲突,两地的监测预警手段亦愈加丰富。

科技是其中关键词。

普洱市思茅区,一亚洲象监测员正监测野象。人民网 程浩摄

监测手段是和科技一起进步

亚洲象的监测预警一直是个难题。

“起初靠纯人工监测。”今年6月,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郭贤明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传统人工监测手段粗放,通常根据田地上的脚印、粪便推算是否有大象出没,iq过大河不仅无法实时监测日益活跃的亚洲象种群轨迹,也有护林员在监测过程中被野象所伤。

“监测员与大象的安全距离在50米以上,最近可以达到20米,再近就容易发生危险。”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讷乡大寨村委会贺蚌村民小组村民蔡明飞是一名亚洲象监测员,多年与亚洲线周旋,他总结出人与亚洲象的安全距离。

监测手段是和科技一起进步的。近年来,无人机在野象监测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蔡明飞说,村村寨寨建了微信群,监测员一旦发现有野象活动,会立刻把信息发到寨子群里,告诉村民不要到象群活动的地方去。

除西双版纳外,9c8809普洱也是野生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根据普洱市林草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已监测到有181头亚洲象活动于普洱境内,约占全国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六成以上。

“全市有100多名亚洲象监测员,他们会及时发布亚洲象活动的监测预警信息。”普洱市林草局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科科长周智韬说,以澜沧县为例,全县有亚洲象监测员26名,大多为熟悉当地环境的村民,发现亚洲象活动轨迹后,他们会第一时间将情况以短信、微信和村寨广播的方式告知村民。

但无人机监测并非万能,“雾天、雨天会出现漏判、误判的情况,监测人员安全也会面临风险。”郭贤明坦言。

村民手机上显示的“西双版纳亚洲象预警”App界面。人民网 程浩摄

“有了预警平台,第一滴血5 野蛮追击感觉更方便了”

人机结合之外,如何采取更有效的监测预警手段避免人象冲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相关部门一直在探索。

结合无人机监测手段,普洱市江城县探索开发了“亚洲象监测预警”App应用平台,并在全市推广使用。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村寨口及主要路段,普洱市林草部门架设了红外探测仪和监控摄像系统,野象通过该路段时,系统会将监测信息自动反馈给观测队员,观测队员会组织村民迅速撤离。

西双版纳则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从监测识别大象到发出预警,只需12秒。”今年6月,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工程师谭栩吉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6月17日下午,在村子一处叫石头垭口的地方,蔡明飞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他要搜索的目标是亚洲象。

“137米。”蔡明飞的手机上显示。这代表6头野象此时与他的距离。他将无人机拍摄到的视频、照片上传至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平台,平台通过“西双版纳亚洲象预警”App发布预警信息,村民看到手机App有提示后,可提前规避野象。

“有了预警平台,感觉更方便了,监测员和村民都下载了App,每天都可以获得亚洲象的活动情况,很方便。”蔡明飞说。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香烟箐村民小组内的智能广播。人民网 程浩摄

期待人象平安成为常态

科技手段在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被重点应用。

谭栩吉介绍,监测预警中心平台于2019年11月启动建设,2020年3月完成红外相机、智能广播、网络球型摄像机等前端设备部署工作。“平台收集到红外相机、无人机、人工监测的视频、照片后,通过安装在村里的智能广播、预警App、微信平台等实时发送预警信息,减少人象冲突。”他说,截至目前,平台在景洪市及勐腊县已安装471台红外相机及142台智能广播系统。

效果不错。谭栩吉介绍,平台建设以来,在系统布设范围内未发生过人象冲突事件。目前,平台用户量已达20余万人,其微信平台关注人数已达41200余人。

调查显示,近年来,云南亚洲象种群呈现3个明显变化:数量增长、种群扩散、习性改变。一方面反映了云南省加大亚洲象保护带来的成效,一方面也带来幸福的烦恼:野象由原来的“怕人”,变成了现在的“伴人”活动,它们频繁进入田地和村寨取食,食性发生改变,人象活动空间高度重叠。

在谭栩吉看来,这套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是探索人象和谐共处的“钥匙”。但这套监测预警系统并非时时有用。近日,本网记者欲联系采访北移象群中那头被送回西双版纳原栖息地独象的活动情况,但被告知因林子太密,暂未监测到其活动轨迹。

系统本身仍需提升外,资金缺乏保障也是亚洲象监测预警手段持续提升的暂时阻碍。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相关工作人员说,近年来,该州在亚洲象监测预警领域实现突破的同时,但也面临着人员不足、资金短缺、难以为继的局面。特别是亚洲象监测员的聘用金均为项目资金,一旦项目结束,将面临无资金聘用监测员的窘境。

这不妨碍西双版纳提出亚洲象监测预警的远景规划。上述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将打造“智慧版纳”保护地监测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继续加强保护地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地资源动态变化和人为活动情况,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野生动物的保护。

我们也期待,人象平安这一局面在亚洲象出没的任何区域成为常态。

  原标题:云南:科技守护人象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