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 大湾区、珠三角掀起大学建设热潮_财经_第一滴血5 野蛮追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1-01-21 09:00

原标题: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 大湾区掀起大学建设热潮

备受关注的湾区大学又有新动态。日前,第一滴血5 野蛮追击东莞市大学筹建办公室发布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工程勘察设计招标预公告。按照此前的规划,湾区大学将在今年正式动工。

除了湾区大学外,珠三角的深圳、珠海、中山等城市也在加快建大学,珠三角地区正掀起大学的建设热潮。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高水平大学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与经济实力不匹配,一直为外界所诟病,这也不利于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搭建。

广东省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现实问题。去年12月,教育部、广东省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提出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建成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际教育示范区。

兴办高水平大学,斩魂配置要求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创新支撑,广东正在奋起直追。

珠三角大学建设加速度

2019年,东莞市正式启动湾区大学的筹建工作,力争做到“高起点谋划、高格局定位、高水平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湾区大学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拟按照“一校两区”的整体思路,在松山湖科学城和滨海湾新区同步建设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约157公顷。

按照规划,湾区大学将于2021年动工,2022年将先行开展人才培养,叶锦添 流白2023年完成松山湖校区教学区建设并实现招生办学。从规划可以看出,湾区大学建设的每一步都争分夺秒。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对高水平大学一直十分渴求,而湾区大学的建设,有望补足东莞在创新领域的一块短板。

不只是东莞,珠三角其他城市也在加快推进大学的建设。以深圳为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的高校建设也跑出了“深圳速度”。

2016年,深圳发布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计划,斧头帮杀戮到2025年,深圳将拥有高校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top50,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深圳的路径是:以深大为根据地,以南科大为突击队,再“扩大统一战线”——把各大名校拉到深圳来建校区,由此形成合力。

大湾区的另一座城市中山,也已启动建设中山科技大学,以及与澳门合作的香山大学。中山科技大学选址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东部临海区域。按照规划,这所新建的高校占地面积约3000亩,变成女友的那一天投资达到100亿元,而且主要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研究生比例达到4比6。

广东省此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打造“教育强省”。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广东提出要建设粤港澳国际教育示范区,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来粤办学,探索优势院校海外(境外)办学。

近年来,香港和澳门高校到广东办学已经成为一股热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香港中文大学已在深圳建立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建立校区,预计2022年建成招生;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建立校区,已确定选址;香港理工大学在佛山建立校区,预计投资307亿。另外,澳门科技大学也计划在珠海建校。

瞄准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1月13日下午,2021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今年广东将谋划新一轮“冲补强”提升计划,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省本科高校分类发展、内涵发展,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或国内前十的学科。瞄准全省或当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高校学科专业快速响应能力。

林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珠三角地区新建的大学,基本都把办学定位瞄准了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着力打造成为以理工科起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以湾区大学为例,东莞市大学筹建办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围绕上级关于新机制高起点开展筹建工作,探索建立开放办学,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有关要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东莞市科研资源聚集、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湾区大学将积极整合资源,着力推动开放办学,以服务、支撑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

林江认为,珠三角产业基础雄厚,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要立足于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他分析称,传统的大学,基础学科跟应用学科往往是脱节的,而大湾区要打造新型大学,可以由企业提出具体的应用研发需求,从而倒逼基础学科的进步。

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未来投资集团董事长林至颖一直对大湾区人才培养保持着密切关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林至颖就针对湾区大学建设提交了一份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湾区大学的研究主题、教学课程和学生活动安排,应该围绕大湾区产业升级所需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要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必然需要相应的制度配套。东莞市大学筹建办负责人介绍,湾区大学将会赋予校长充分办学自主权,并建立学校理事会,引入相关领域、行业精英力量参与,提高大学管理咨询团队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另外,湾区大学也将通过深度协同的方式探索科技创新路径。在重视理工科基础研究和教育的同时,充分融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结合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以及龙头科技企业资源,建立“学校+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的“科教产合作共同体”,构建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合作链条。

林江则强调了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调的是融合发展,而大湾区发展高等教育,同样应该重视融合。“以湾区大学的建设为例,单单依靠东莞是肯定建不好的,应该依托东莞的制造业优势,再加上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同时还要有香港的全球创新资源进行配套,通过取长补短和融合发展才能建成高水平大学。”

(作者:于长洹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