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伟
中国人有“集思广益”一说,青岛长荣场站还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说,所以很多投资者特别喜欢讨论行情——在团队内部讨论,在朋友圈里讨论,在大户室或散户厅里讨论,还有去看各色人等的分析预测。由于每周要写一个专栏,所以也经常会有读者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同观点。凡此,我的态度都是:你正面表达的观点我都接受,但要讨论,变异怪婴那就免了,“我从来不跟任何人讨论行情、讨论市场”。
我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表达过不讨论的原因。
市场永远存在不确定性,没有一个人可以时刻把握住市场,把握住大盘,把握住行情。任何人对后市的预测都有可能是错的,既如此,就没必要讨论,因为讨论的目的无非就是统一观点、统一意见,让别人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投资是充分个性化的事,策动老爷车各有各招,各有各路,各有各的风格、理念。对张三是不可错过的机会,对李四来说,也许是该舍弃的。再进一步,我们对市场的分析判断严重地依赖于我们的市场哲学、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以及我们所掌握的模型。按系统论的“有限理性”说,即使拥有相同的理念、相同的信息,因处境和地位的差别、角度的差别,万圣夜人偶事件簿1对同样的事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最简单的如“该不该”和“能不能”,同一件事的看法可以有天壤之别,哪怕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理念。最简单的如历任美国总统对中国的态度,上台前与上台后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台下时强硬,上台2年后开始软化。很多人都说上台前强硬是为了选战需要,其实不完全。更完全的说法是因为处境和地位不同,面临的惩罚与激励体制不同,安杰利娜朱莉在台下时只需考虑“该不该”,上了台后就要考虑“能不能”与“行不行”的问题了。这种台上与台下的差别,是系统论解释“有限理性”的案例之一。
有限理性决定了,如果两个人的市场哲学不同、理念不同、体系不同、模型不同,甚至是处境不同、对信息的理解不同,根本就谈不到一起去,所谓讨论,不是鸡同鸭讲,就是一方强制性地要另一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是这样,那就回到“任何人对后市的预测都有可能是错的”上去,打消这个念头为好。因为你对了,一点好处没有。你错了,会招致别人的怨恨。自己的水平很一般,对别人却很苛求的人多得是。所以不讨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成功的投资中,(主要用于分析→预测)的理性所占的成分并不高,大量的是知性(根据某种概念、模型做出判断),以及少部分的感性(对市场的感知)。或者说,成功的投资是分析→预测系统、观察→判断系统、决策→交易系统三者协同的结果。分析→预测系统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大的框架、大的趋势性预测,在这个框架范围内,就是观察判断系统和交易系统的事。
有人也许会问,预测和判断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是有区别的。比方说,上周我在朋友圈里说警惕大盘回拉,根据是大盘广度指标连续27个交易日处于0以上,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这就是判断,根据某种模型做出的判断。如果有人说“反弹到位了、结束了”,那就是预测。
在分析预测系统帮我们确定了大框架、大趋势后,要尽可能关闭大脑,多利用模型,做知性交易,少去做分析预测。市场就是这样,只要你愿意分析,你总能找到一大堆理由来证明正反两方的任何一方观点。
股票市场就是个共生市场,不管哪种风格偏好都能赚钱,只是窗口不同、周期不同。做概念的赚了钱嘲笑做价值的,做价值的赚了钱嘲笑做成长的……都不可取。而最最不可取的是做钟摆。只要做到了风格、理念、行为、方法体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股市,不说是个提款机,让我们实现财务自由是没问题的。而要防止做钟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大框架、大趋势确定后,尽可能少做分析,也尽可能不去跟人家讨论行情、讨论市场。
讨论行情的最大坏处:一是它会扰乱我们的心志,影响我们的风格、理念与行为的一致性、连贯性;二是它等同于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有三个不可克服的弊端:低效率;平庸化;哪种意见会胜出,不取决于它是否更符合客观实际、更优,而是它是否更雄辩、更有煽动性。
不是所有的事都是集思广益。一般来说,在具体的技术性难题攻关上,集思是广益,而在其他的许多事上,集思是无益的。
投资,不是预测未来的游戏,而是利用适当的模型,把握眼前机会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