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③:电影《一点就到家》海报。
图④:电影《夺冠》海报。
9月25日,colorcorrect.dlm电影《夺冠》上映。经历了这特殊的大半年,重温中国女排的故事,有了特别的意义。正如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女排队员朱婷所说:“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是我们的‘女排精神’。最困难的时候,正是我们最团结、最顽强、最忘我的时候。”
对中国人而言,女排太特殊,它是传奇,傲气仙宗是集体记忆。40年时间,10次问鼎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冠军,中国女排的故事实在精彩。对编剧张冀而言,讲好女排故事、呈现“女排精神”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诚惶诚恐但责无旁贷”。
2017年底,电影《夺冠》的项目策划摆在导演陈可辛和编剧张冀的面前。在此之前,他们合作了三部电影,《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独自上场》。相信“现实主义创作须先还原再创造”的张冀,水枪版合金弹头向陈可辛要了一年的时间准备剧本。采访新老女排队员,观看女排比赛和训练现场,阅读一切有关女排的文字资料,他以各种方式走进女排的精神世界,自己也从普通的电视观众变成了半个排球迷。
老女排在福建漳州的训练馆即将拆迁,陈可辛买下那里的竹墙和地板,在北京顺义1:1重建一座训练馆。张冀对第一次走进那里的场景记忆犹新:“踩在浸透了老女排汗水和泪水的地板上,看着我们的演员扣球、翻滚。阳光洒了进来,魔域海盗熊猫一切恍如隔世。”他仿佛听到老女排队员拼搏的呐喊。还原女排故事,还包括起用非职业演员参演。副导演从全国几千个女排运动员中挑选了十几位接受表演训练,朱婷、张常宁、惠若琪等女排队员也在故事里塑造了自己。
还原的过程,也是为女排传奇寻找答案的过程。1981年到1987年,中国女排成为世界上第一支“五连冠”的女排队伍,但此后这支队伍每一次夺冠时都算不上世界“最强”。为什么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她们总能顽强地实现大逆转?“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坚强地面对困难,扛住所有压力,美眉草莓糕打出致命一击,是中国女排特有的精神。”张冀说。
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女排训练条件有限,只有靠拼命才能赢。他们渴望金牌、渴望世界领奖台上“升国旗、奏国歌”,因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证明给别的国家看:“中国人,行的!”而到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已成为世界上保障最多的排球队之一。第一代女排已经实现了夺冠梦,她们为什么还要拼搏,还要夺冠?电影里,张冀设计了郎平与朱婷的一段对话。“你为什么打球?”郎平问,朱婷答。“不对,再想……”反复地追问和回答中,张冀提炼出“成为你自己”的主题。“新一代球员从老女排身上传承的不仅有集体荣誉精神,有为国争光的使命感,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价值。”他把女排故事看作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在体育类型片的创作规律之下,追索着40年来中国人精神变迁的路径。而这种艺术创造,才是对“女排精神”更深层的解读。
由张冀担任剧本总监,国庆档上映的《一点就到家》则是另一个将希望变成现实的故事。三个年轻人的创业梦与云南大山里的“普洱咖啡”,碰撞出“要改变一个地方先改变自己”的励志主题。《一点就到家》的筹备始于2019年底,因为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创作拍摄只能采用非常规的方式,剧本“云讨论”,演员“云面试”。尽管创作时间并不宽裕,但整部片子呈现丰富、明亮、轻盈的调子,在众多扶贫主题的乡村题材作品中十分独特。
张冀说:“与《夺冠》一样,《一点就到家》追求更深更广的精神维度”。三个青年合伙人都有来自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观众很容易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城市青年魏晋北在乡村找到人生的真谛;受到城市滋养的彭秀兵,用乡村快递打通“最后一公里”,努力反哺养育他的家乡;理想主义青年李绍群在大山里做着全球化的梦,在两个好兄弟的帮助下最终梦圆。明朗温暖的《一点就到家》充满人性的光芒,故事却并不简单:城市如何反哺乡村,如何看待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如何面对互联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张冀留给观众的思考。
“回到人物,回到生活,才可能讲好中国故事。”不论《夺冠》还是《一点就到家》,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有魅力而普通的中国人。在张冀看来,“他们就是我们,观众通过他们看见自己,在笑与泪中收获思考,是创作者最大的幸福。”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01日 08 版)
(责编:赵光霞、燕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