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大人忙年,止痛剂嗑药过量小孩忙玩——这个时节,孩子玩的花样可不少。传统玩法早年间画刊有记载,放风筝、抖空竹、跑凌鞋……除此之外,推牌九、帕斯、小型轮盘赌等西式娱乐项目也是一些家庭的守岁“必备”。一颗童心,回忆“好玩”的年。
小型轮盘赌是袁世凯十子袁克坚次子袁家诚儿时守岁记忆中最难忘的一种“洋”游戏。当然,父亲亲制的西餐,也最被他们期待。
以往每逢年根儿,天津的小铺就会拴上铁丝,挂满各色灯笼。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孩子们举着灯笼在雪地上玩耍的场景。(王和平提供)
平时家长不让孩子多吃糖,每到过年总会放宽要求,民俗文史学者王和平难忘的便是和糖纸有关的回忆。“吃完糖,将糖纸留起来,用水泡泡,贴到玻璃上。水干了,糖纸也平整了,再放到书本中夹起来。”用重样的糖纸和别人换自己没有的,“藏品”多了,大家还会拿出来比一比,“起士林出的糖果糖纸很有品位,www.maxmaya.com金鱼、美味满堂红、柠檬棍糖、彩霞美味糖、咖啡奶糖、太妃巧克力、榛子蛋白糖,还有早年天津良友糖果厂出品的红萝卜杨梅糖糖纸也有意思。”玻璃糖纸、蜡糖纸、素糖纸……透明的玻璃糖纸还可以用来照太阳。 (糖纸老照片由王和平提供)
天津北方网讯:大人忙年,小孩忙玩——这个时节,孩子玩的花样可不少。传统玩法早年间画刊有记载,放风筝、抖空竹、跑凌鞋……除此之外,推牌九、帕斯、小型轮盘赌等西式娱乐项目也是一些家庭的守岁“必备”。一颗童心,回忆“好玩”的年。
腊尾童戏
比高远比红火 都有吉祥意
先说这传统玩法。天津文化历史研究学者侯福志介绍,81年前,就有一位叫“吉茄”的作者,在1940年2月7日第72期北平出版的《立言画刊》上发表了《津门腊尾之童戏》,这一天是除夕,侯福志说,作者感叹“日复日,年复年,光阴快过”,也童心盎然记述天津孩童的岁末嬉戏以为“旧年之点缀”。
花式“上天” 晚霞“锣鼓燕”通宵“二踢脚”
侯福志介绍说,“吉茄”提到的岁末儿童第一戏就是放风筝。其实,古时放风筝,多在春日,远方的软泥怪但“日久天长,渐失其意。”在作者看来,当时的天津娃娃们,在腊月时大多闲暇无事,傍晚时分就三三两两地在广场上放风筝,蝴蝶、蜻蜓、大金鱼、燕子等,“杂然天空,漪欤休哉!”天津是“风筝之乡”,民间为业者赫赫有名者众多,文人墨客也常动手,“吉茄”举例,天津老乡马青田是个画家,就曾在岁末为子弟们制作风筝,“吉茄”还“考证”了一番,所谓“锣鼓燕”就是风筝的一种。
这种风筝常是硬翅沙燕造型,身上绑着小锣小鼓,放到空中,因气流产生机械作用发出敲锣打鼓的音效。后来,天津时调大师王毓宝的名段《放风筝》中,前线守卫2就提到“锣鼓燕”,可见过去在天津相当流行。而且清代《燕京岁时记》中写道:“放风筝,最能清目。”所以民间也将其当做驱病除疾的民俗。
第二项活动就是燃爆竹。天津人称“花炮”,当时东北角官银号一带,“花炮案子鳞次栉比,儿童购买后燃于闾里”,“黄烟带炮”“二踢脚”“雷子”“一百响”,往往通宵达旦地燃放。今年依旧“禁炮”,不但有利于保护环境,也减少了家长们担心。
天寒好动 自制“跑凌鞋”争耍“嗡葫芦”
过去天津河道纵横,还有不少坑洼,入冬后结冰,跑冰鞋盛行。按“吉茄”讲述,跑冰鞋一举,未限于儿童也。“不过初冰绪凝不固,为父母者,咸禁子弟跑冰。爱之,既小心,又留神焉。”腊尾天寒,国宝档案之觐天宝匣学校亦放假,于是家长突解子弟跑冰鞋之戒严令。“吉茄”还将游乐中的孩童们比做“小天使”。“儿童冰鞋多自制,截薄板两块与鞋底大小同,每薄板下敷铁条两根,再用火烫眼四个,串以麻绳,跑时捆于鞋上,冰鞋成矣。但在天津‘冰’读‘凌’,跑冰鞋就变成了‘跑凌鞋’。”
之前提到过去天津置办年货,最热闹的天后宫里,有一个最有名的风葫芦摊儿,就是屈文台的“刘海风葫芦”。侯福志介绍,风葫芦就是抖空竹,“吉茄”笔下的“嗡葫芦”,将近年终,“儿童惧忭,鲜衣与美食外,辄相抖空竹游玩”,还讲究“猴爬杆”“放辇转”,在作者看来抖空竹“其趣闻盎然,足见朝气焉!”
听响找亮 踩岁“节节高”灯笼“处处红”
过去天津过年的妈妈例儿中,有一项也是孩子挺喜欢的年俗——除夕晚上“踩岁”。天津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高伟说,除夕当天,天津人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或堂屋的地上撒一层芝麻秸,全家人一起踩,噼噼啪啪,将芝麻秸踩碎,踩碎谐音有“踩岁”,寓意又长一岁之意,又谐音“踩祟”,祛除不好,祈愿美好,芝麻又对应“芝麻开花节节高”谚语,都是吉祥美好之意。
最具过年气氛的“玩具”非灯笼莫属了。马三立相声《迎春曲》中唱过天津童谣:有打灯笼的走出来哟,没打灯笼的抱小孩儿哟,金鱼拐子大花篮儿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还真的有舅舅给外甥买灯笼习俗。而且过年时,必不可少的是金鱼灯笼,“年年有余”“金玉满堂”都要个好彩头,孩子们晚上打着灯笼在胡同街道里乱窜,像极了红色的河流在流淌。大家还互相比着谁的灯笼好看,但要是能提着一盏“走马灯”,绝对是头筹了。
中西合璧
冰雪戏轮盘斗 土洋皆有趣
传统岁末嬉戏之外,天津孩子过年前后赶潮的娱乐项目还有很多花样。看冰凌花,玩冰溜子,堆雪人、打雪仗……都是常规操作,甚至还有一些津城的“洋气”大家族,守岁既讲究传统仪式感又伴随着西式玩法,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守岁玩洋 国外带回的小型轮盘赌
“春节”一词的来历和袁世凯颇有渊源——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后,批准了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提议,将农历的“元旦”定为“春节”,就是正月初一,并于1914年开始实施。作为在津一支的袁家后人,今年八十一岁高龄的袁家诚对儿时春节也保留着一些深刻的记忆。
家中男孩喜欢放花、放鞭炮,除夕辞岁总要先到祠堂给上一代的祖先磕头烧香,晚上也必须和父母守岁,而伴随着这些老传统,又往往有一些中西合璧的娱乐项目,在袁家诚的记忆中,小时候除了打麻将,他们家还有打扑克、推牌九、帕斯、21点、十点半等各种经常玩的游戏,“原来我们家还有一个我父亲从美国带回来的小型轮盘赌,特别好玩,转起来压红杠还是黑杠……不过无论哪种游戏,父母基本都会成心输给我们,让小孩们能赢了买糖吃,哄我们高兴。当然熬到最后实在困了也就睡了,第二天十点十一点醒来也是晕头转向的。”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过年才有意思。
赏冰凌花 堆雪人打雪仗由来已久
著名文化学者由国庆对天津老游戏颇有研究,用他的话说,早年间天津“疯野”的男孩们冬天不闲着,有的是可玩的项目——三九天玻璃上的冰凌花,小孩子起床后总要近距离观察,或是对着发呆,或是用手指、指甲去勾勒其中的线条与图案;要么就是大冬天玩冰溜子,想法踩凳子、搬砖头、人驮人,登梯爬高去摘那些房檐边上又大又尖的冰溜子,费劲拿到,握在手里玩;有的孩子把冰溜子含嘴里;有人举着长长的冰溜子当“武器”。
赶上春节前后大雪纷飞,孩子们最憧憬的便是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游戏。胡萝卜大鼻子,黑煤球大眼睛,小笤帚长胳膊……由国庆记得,更小的时候他们有时还会找个破竹筐,如此便可或推或拉在雪地上滑着玩儿,筐里半蹲半坐着一个小朋友。“那边正专心堆雪人的一个孩子突然被身后偷袭飞来的雪团打中,一场雪仗由此开始。”
逛娘娘宫 小摊儿“上新”压岁钱“投资”
南市一带居住的老天津卫丁先生记忆中,小时候过年总要逛娘娘宫淘点儿新鲜玩具,“仿戏曲刀枪把子和纸壳脸谱,买回家来小伙伴们一通耍。”变魔术的小道具也会有一些仿品上市,小小扑克牌、类似俄罗斯套娃的套盒等等。对于那时候的小朋友来讲,过年得点儿压岁钱,几乎都得“投资”在玩乐上——家里没电视,去外面看电影、看戏又没那么多钱,春节放假租小人书看是高性价比的选择,“家门口的小人书铺、小食品摊儿都会在春节这会儿‘上新’‘首发’。”
趁着过年入手毛片和泥模子也是小孩们不亦乐乎的事情,“天津孩子一提‘毛片’都知道,一整张卡片纸,100来幅小图画,剪开摔着玩,拼输赢,也为了收藏。能收藏的还有泥模子,圆形饼干大小,用泥烧制而成,图案我最喜欢戏出儿(戏曲剧目)、脸谱的,回忆起那时过年,也真是乐趣多多。”(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