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石梯村风光。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
位于云南省盈江县的石梯村与缅甸山水相连,傲世九重天顶点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因在陡峭悬崖上开凿阶梯出行而得名。石梯风景秀丽,云雾缭绕,而对于爱好“长枪打鸟”的摄影师们来说,这里更是创作的天堂——盈江县自然资源丰富,有记录的鸟类品种数量大约占全国一半,可谓鸟类“天堂”。
石梯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
盈江县被誉为“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享有“活着的鸟类博物馆”的盛誉。位于我国唯一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的石梯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r2v32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图为出没于石梯村的花冠皱盔犀鸟。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
图为出没于石梯村的花冠皱盔犀鸟。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影
目前,石梯村有鸟类400多种,国内仅有的五种犀鸟、林雕?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均分布于该区域,是国内观察和拍摄野生犀鸟的绝佳之处。盈江县也注重发挥生态优势,用好“鸟资源”、做好“鸟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观鸟脱贫致富新路子。
村民徐小龙是村里的“鸟导”之一,说起村里的鸟类,他如数家珍。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
曾几何时,为了生存,海绵宝宝找不同石梯村村民长期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粗放开荒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周边形成大面积“光头山”和“黄土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形成“生态破坏——贫困落后”的怪圈。
为让老百姓“靠山吃山唱山歌”而不“坐吃山空闲等着”,盈江县鼓励引导当地村民亦农亦旅,建鸟类监测点、当志愿者、当观鸟导游,从事餐饮、住宿及配套服务,让农民吃上“旅游饭”,赚上“观鸟钱”,开辟了一条靠生态发家致富的路子。
村民徐小龙是村里的“鸟导”之一,太空帝国4秘籍说起村里的鸟类,他如数家珍,受益于逐渐热起来的观鸟游,徐小龙家里也开起了客栈,在政府帮助下,在自家房屋旁扩建了四间客房,靠经营客栈和当“鸟导”,一年能挣四五万元。
图为徐小龙家的农家客栈。靠经营客栈和当“鸟导”,徐小龙一年能挣四五万元。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
石梯村目前已有农家客栈24间,牛牛水果大餐观鸟旺季每家客栈每天可带来500元至1000元收益。石梯村还鼓励村民为观鸟爱好者提供导游、交通,单次获取服务费200元至1500元不等。
今年46岁的排中华是石梯村民小组党支部大大,像其他村民一样,排中华也赚上了“观鸟钱”。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影
随着村民护鸟爱鸟意识不断提高,“以前进山背刀,现在进山当导”“家穷要喂鸟,人穷要读书”等顺口溜在各村寨口口相传。今年46岁的排中华是石梯村民小组党支部大大,据他介绍,盈江有农民“鸟导”200多人,均能熟练辨别150余种鸟类,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做护鸟的工作。曾经有人潜入石梯捕鸟,结果被村民们主动扭送到公安机关。
如今,石梯村村内建设了40多个鸟类监测点,仅去年接待观鸟人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实现1-3万元的收益,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排中华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以前种旱稻谋生,只能维持温饱,现在收入增加,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了”,排中华笑着说。
石梯被观鸟人称为“中国犀鸟谷”和“观鸟圣地”。图为在石梯村,随处可见犀鸟造型的装饰和符号。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
石梯村“人鸟相依、天人相谐”的景观让越来越多的观鸟人慕名而来,石梯被观鸟人称为“中国犀鸟谷”和“观鸟圣地”。为了更好地打造“犀鸟谷”品牌,石梯村组建“中国犀鸟谷”旅游平台,通过观鸟协会规范管理,推动“互联网+”模式运用,开展线上鸟类知识讲座,建立“鸟导”信息库,及时发布近期鸟类情况、食宿信息等,网上预定“鸟点”监测口、客栈、“鸟导”等,科学调度服务车辆,有序推动观鸟旅游良性发展。
生态美景变经济效益,在盈江以观鸟旅游为代表的生态脱贫路子越走越宽。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
生态美景变经济效益,在盈江以观鸟旅游为代表的生态脱贫路子越走越宽。如今的石梯村是盈江县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强边固防的示范点,成为了中缅边境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云南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图为在石梯村拍摄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鹿角蕨。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
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云南昆明召开。云南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一直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一个长期需要探讨的议题。而不管是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野生亚洲象一路“象”北的故事,还是石梯村生态发展经验,都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保护好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对拯救和发展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