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沐风雨 精神传万世danmeimanhua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1-08-21 06:5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京剧《华子良》演出照 本报记者 姚文生 摄

7月21日,danmeimanhua人们在重庆红岩魂陈列馆参观。 新华社发

相声《看红岩》演出照 本报记者 姚文生 摄

精神寻访──

天津文艺创作的红岩缘

在天津这方文艺热土,有许多弘扬红岩精神的文艺作品。相声《看红岩》、京剧《华子良》、歌剧《江姐》……天津文艺工作者在红岩故事与红岩精神中不断汲取创作养分,一件件文艺作品的背后,是一段段记忆深刻的红岩缘。

说红岩

“相声老兵”传递红岩精神

前不久,一台津门老艺术家齐聚的曲艺演出中,年逾八旬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伯祥为观众带来他的拿手作品《看红岩》。这段以红岩英雄为蓝本、不断加入新鲜时尚元素的相声作品,李伯祥已经演了50多年,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再次印证了这一作品持久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上世纪60年代,随着长篇小说《红岩》的问世,一股“红岩热”在各地掀起。话剧《红岩》、快板书《劫刑车》等讲述红岩故事、歌颂红岩精神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李伯祥回忆道,27岁那年,通过北方相声演员兰文普,他听到了一段由武汉市说唱团杨松林、胡必达创作的主题相声作品《红岩》。李伯祥顿时心生羡慕:“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作品真好。这么严肃的内容,能以相声的形式来表现,非常难得,我太羡慕了。”

在坦诚的沟通之下,李伯祥如愿得到了作品文本。他十分珍视,随即动脑子、下功夫,对作品加工整理改编,形成了具有自己表演特色的《看红岩》。在这段相声中,丁长发、成岗、江姐等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整段相声在庄重而不沉重的氛围之间交织着诙谐,一经推出就受到观众欢迎,久演不衰,成为李伯祥的代表作。

李伯祥坦言,生命方舟4攻略虽说是表达严肃内容,但是《看红岩》在保持作品整体气韵的同时,每一处都有着非常“相声”的设计与考量。他解析道:“比如一开始,如果两个人的对话是‘我爱看书’‘你看过什么书’‘我看过《红岩》’,这不叫相声。按照相声的含义,有高山也要有平地,有幽默也要有文雅,要让观众在高雅当中找到幽默。所以,问我‘看过什么书’,我的回答是:古典文学《三国演义》,鲁迅先生的《呐喊》,外国文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翁的《王子复仇记》,还有古希腊神话故事阿喀琉斯……一系列铺陈之后,继续严肃地说:还有《天线宝宝》《喜羊羊与灰太狼》。这种反差感,使得笑料一下就出来了。之后再说‘这些书里我最爱看的是《红岩》’来引入主题──这才叫相声。”

一段《看红岩》,李伯祥说了50多年,八旬高龄依然呈现得严丝合缝、一气呵成。李伯祥以一个“相声老兵”的严谨、认真、负责,表达着对红岩英雄和红岩精神的敬意。李伯祥说:“革命烈士的精神是什么?以我的理解,是那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让下一代人幸福,是他们的愿望。我作为一个相声演员,最大的愿望就是:如果可以的话,我再给观众多说几年相声!”朴实的话语,透着这位“相声老兵”的责任与初心。

演红岩

“华子良”忍辱负重的智慧和胆识

说起天津京剧院创排的现代京剧《华子良》,戏迷观众至今津津乐道。创排20年来,《华子良》跨越大江南北,宾馆找证据1演出500余场,剧组主要演员从中年唱到了花甲、古稀。如今再回首个中经历与滋味,华子良的饰演者、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王平思绪万千。

京剧《华子良》取材于文学作品《红岩》。王平直言,小说里的华子良是一个配角,以其为主角是一个全新角度。还有华子良的疯癫状态,从表面上看与英雄人物的伟岸形象有差距。面对这样一个独具个性的舞台人物,王平一页一页读原著,一遍一遍看相关作品,甚至一次一次接近精神病患者……多种尝试之下,他仍觉得自己没有找到那个真正的华子良。

就在苦恼之际,此剧的导演谢平安语重心长对王平说:“这个人物可能在形象、形体上有些疯疯傻傻,但是,他在全剧最后的形象是最高大、最闪光的。要想把这样一个人物立在舞台上,你不要管开戏时怎样,你要考虑散戏之后,观众内心的余味、回味。”

谢导一番话,给王平极大触动。华子良的“疯”不是真疯,而是一种忍辱负重的智慧和胆识。于是,王平总结了华子良的“三疯”作为表演基准:见到敌人是大疯,以此伪装;与战友相处是中疯,掩护战友;遇到亲人是小疯,强按内心的波澜。

找准了人物心理,王平身上的艺术细胞也都调动起来了。有一次排练,王平累得实在没力气弯腰穿鞋,就下意识地用脚把鞋挑起来,再用手接住……“哎呀!这个动作就带有一种疯态啊,www.rzzx.com.cn常人一般不会做这样的动作。”王平灵光闪现,再结合剧情,以鞋为枪,一系列动作成就了剧中经典桥段“耍鞋戏敌”,十分巧妙,恰如其分,令人称赞。

还有“背篓下山”一段,将两个空篓插在扁担两头,形成抓手,借鉴耍枪、耍锤等戏曲程式,不但表现了人物独自外出时的自由奔放,还产生了一段三人舞:华子良和两个跟踪他的特务,以类似《三岔口》的虚拟性来表现斗智斗勇,好看又过瘾。

为了“成为”华子良,王平流过汗也流过泪,受伤几近家常便饭。记得有一次演出前夕,王平身体突发状况,他却风趣地说:输液—充电完成—精神饱满上舞台!演员没有生病的权利。想想华子良,那么多艰难困苦都能挺过来,演员这点苦还算苦吗?境遇在变,子良不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平在华子良身上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闪光精神。华子良对事业充满信心,为了心中的信念,坚韧不屈、斗争到底,这样的精神,融到自己身上就是对艺术的孜孜以求以及对事业的不断奉献。最近,二龙湖浩哥之龙在江湖王平全情投入现代京剧《楝树花》的创排,他不仅在台上帮衬青年演员,还参与幕后工作。年近七旬之人带着一股精神动力,继续为热爱的京剧事业燃烧着。

唱红岩

“江姐”给了我信仰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虽然已从天津歌舞剧院退休多年,但每当唱起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女高音名家吕宝荣的眼中依然会涌起激动的泪花。“江姐是我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角色,她给了我政治生命”。在《红梅赞》的余韵中,吕宝荣向记者讲起了24年前主演歌剧《江姐》的往事。

时间回到1997年4月。当时,天津歌舞剧院邀请著名导演冷永铭复排歌剧《江姐》,而江姐一角几乎是每个歌剧女演员都梦寐以求的角色。经过竞争上岗,吕宝荣获得了出演江姐的机会。在紧张的排练中,她每天忘我地背台词、学表演、练歌曲、加班排练……在排演还未过半时,吕宝荣不幸患上了声带小结。在当时的条件下,声带小结对于声乐演员是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而首演已迫在眉睫,吕宝荣不想也不能放弃这次机会,她向导演和剧院领导表明心迹:“就算以后再也不能唱歌了,也一定要把《江姐》演下来!”于是,她一边通过吃中西药、做雾化保守治疗,一边以弱声继续排练。

带着出演江姐的渴望和剧组同事们的关心,吕宝荣继续忘我地投入排练,她以江姐面对酷刑坚贞不屈的精神鼓舞自己。当时剧组恰好排练到第三场,江姐看到久别的爱人彭松涛的头颅被敌人割下,为了不影响同志们,她强烈压抑着内心的悲愤,直到回到华蓥山后才扑到双枪老太婆怀中喊了一声“妈妈”释放情感。排练到这场戏时,吕宝荣把江姐的内心和自己的感情全部倾注到表演中,一声“妈妈”过后,台下观摩的同事们早已泪流满面。

拼命的排练彻底激发了身体的潜力,临近演出时,吕宝荣的嗓子居然完全恢复。1997年6月27日,天歌排演的《江姐》在八一礼堂首演,舞台上吕宝荣全情投入,她并没有去“演”江姐,而是从内到外把自己当做了江姐。当晚演出观众们献上的热烈掌声达17次之多,剧终后观众们更是久久不愿离去。面对着鲜花、掌声和媒体采访,吕宝荣只说了一句:“江姐太伟大了!”

从江姐身上,吕宝荣感悟的不仅有声乐技艺的提升,更有精神境界的升华。在演唱上她反复推敲,剧中名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她在首句“春蚕到死丝不断”的“断”字中巧妙加入了一个停顿,让技巧与情感浑然一体。而在每次演出中,最令她心潮澎湃的就是全剧最后,江姐像红梅般傲立在红岩顶端,仿佛看到漫山遍野的红旗招展,和劳苦大众为新中国的成立欢呼,吕宝荣的信仰之火逐渐被点燃。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1998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她为了和江姐共同的理想信念一直奋斗着。

“江姐强化了我的信仰,我也从她身上切身体会到了宝贵的红岩精神。对共产主义,她有着坚定的信仰,为了实现理想她舍生忘死;对党,她无限忠诚,她蔑视敌人的严刑拷打,说‘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对革命事业,她忘我组织斗争,与敌人巧妙周旋;对革命同志,她不仅以诚相待,还把珍贵的生存机会留给他人;对革命和人生的逆境,她外柔内刚,用坚强的意志浇铸必胜信念。”言谈间,吕宝荣眼中闪耀着无限的景仰。

精神解码──

千秋红岩 

历史丰碑

红岩村、周公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这是镌刻在中国人民记忆深处的一串名字。

红岩,是那个时代的雾都明灯。作为地域的红岩,是重庆红岩嘴13号(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驻地)、曾家岩50号(周公馆)和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红色三岩”的总称,这里是红岩精神的发祥地。

红岩精神产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1939年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加强国统区工作,在重庆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始了在国民党统治大大达八年的斗争历程。南方局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周恩来、董必武等带领下,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长期斗争,形成了一种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精神品质──红岩精神,其内涵:一是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品格;三是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四是善处逆境、临难不苟的英雄气概。

与此同时,在南方局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国统区共产党人丰富和弘扬了红岩精神,特别是众多被关押在江西马家洲集中营、贵州息烽监狱、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重庆解放前3天,国民党开始残酷屠杀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内的共产党员,这批共产党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集体讨论了一份《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这份报告最后部分是给党组织的意见,后人称之为“狱中八条”。

习大大总大大高度肯定红岩精神,他以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更加宽广的时代视野和更加厚重的历史史实,先后多次对红岩精神进行了重要论述,勉励广大党员干部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红岩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成果,作为我们党革命精神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红岩精神所蕴含的历史经验、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历久弥新。

同一片历史天空下──

天津地下党

两绘城防图

29个小时攻占全城,歼敌13万,平津战役中攻打天津的战役,被称为解放战争中最利落、精准的城市攻坚战之一。天津战役前线总指挥刘亚楼曾评价说:“天津是解放军同地下党共同打下的!”这个评价,缘于天津地下党绘制并送出的天津城防图。正是这些城防图,成为解放军打开胜利之门的一把“钥匙”。

1947年,中共地下党员麦璇琨任天津城防工事第八段工程的工程员,即现场总监工。就在国民党当局大规模兴建城防工事时,地下党员王文源指示麦璇琨利用工作之便,设法绘制一份全面反映敌军全市城防工事的图,越全面、越详细、越准确越好。

在麦璇琨收集到的图纸中,城防全图只是一张绘有城防线位置的粗略的小比例示意图,很不精确,也没有标注市区街道。各段的施工图则比较准确详细,比例较大。这两种不同比例的图纸无法重叠在一起。所以要准确反映全天津市城防的情况,必须要重新绘制一张新图。他找来一张比例适当的天津市区街道图用做基本图,第一步,先将该图的主要内容,如主要市区街道、铁路、河流、堤埝、桥梁等描在一张透明的描图纸上。第二步,麦璇琨再将收集来的标有城防线位置的图纸和实际情况,按不同比例套在上述描好的纸上。第三步,将各个碉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城防环线上。第四步,在这条城防线之外和长方型图框之内的空白地带,画上这城防线上土方工程的横剖面图,其中包括壕沟的上口、下底、深度、两边坡度及堤埝的高度、顶宽、内外坡度及人行道、交通道等的详细尺寸。第五步,其余空白地方画上城防线不同类型碉堡的立面图、平面图和断面图。

图绘好了,如何安全送到解放区?五位地下工作者开始了步步惊心的接力传递。

麦璇琨把图纸交给王文源。王文源找到他领导的地下党员刘铁?,二人一起来到天津西北角大伙巷街的大众照相馆,找到由刘铁?单线领导的地下党员康俊山。康俊山连夜将这张用大张硫酸纸绘制的图纸分解成4片,各缩拍成8英寸照片,又经过化学处理,裱糊在两张12英寸大小的农村老年夫妇照片的后面。

康俊山的工作完成后,王文源把照片送到地下交通员赵岩手中,要他立即送往解放区。赵岩一路奔波,坐火车到静海县陈官屯下车。在出卡子口时,镇静地应付了国民党军队的盘查,当夜住客店时把包袱压在头下枕着,一夜也没睡踏实。转天一早赵岩坐上一辆大车奔向沧县,再转向泊镇。一路上虽然又遇见国民党军队的盘查、土匪的拦劫,但都有惊无险,最终将照片交给了城工部天津负责人杨英,顺利完成送图任务。

后来,国民党守军对天津城防工事进行多重加固,并调整兵力部署,许多细节发生变化。先前的城防图不准确了,我党只能再次想办法获取新的城防图。1948年12月,身为天津工务局职员的地下党员张克诚根据上级要求,力求获取新的城防图。他发现工务局常姓工程师手里有一份重要图纸,某天,张克诚趁其疏忽果断将图纸带回家中,和表弟一起描摹。为了避免灯光暴露位置,他们还用被子蒙住了窗户。最终,新的城防图辗转交到担任过华北军区侦察科长的乔北兴手中,在战役前呈报给前线作战指挥员。

天津地下党两绘城防图,为解放军攻城作战提供了精准可靠的参考依据。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战斗在敌人心脏之处的地下党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